重磅新晋工程院院士名单出炉,蔬菜学科院

 

▲邹学校研究员(左一)参加中国工程院年当选院士颁证仪式

今天(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年院士增选结果,这次共产生了67位新当选院士,其中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邹学校研究员当选农业学部院士。

邹学校,男,年7月出生,年7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年7月获得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年12月获得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年7月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学位,年当选国家特色蔬菜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

自年起,邹学校研究员一直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从事辣椒遗传改良与育种研究,在辣椒种质资源创制、育种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迄今为止,邹学校研究员率领的辣椒团队系统搜集、保存国内外辣椒种质资源份,建立了我国材料份数最多、为全国蔬菜科研机构共享的辣椒种质资源库。

利用湖南优异种质资源经多基因聚合和系统选择,育成的3个骨干亲本、和,被全国育种单位广泛利用,育成辣椒新品种个,占全国同期审定辣椒新品种的23.34%,是我国育成品种最多的辣椒骨干亲本。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1.2亿亩。占同期新品种推广面积的42.07%,是我国育成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骨干亲本,累计新增社会效益亿元。

邹学校研究员在国内最先开展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选育了系列强优势组合,突破了人工杂交规模制种技术,使我国辣椒生产20世纪就实现由地方品种向杂交品种更新换代。

在骨干亲本中发现了易恢复雄性不育源,育成了我国第一个通过审定的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A,明确了A不育的分子机理,创新了甜椒恢复系的选育方法,解决了我国辣椒杂种优势育种中长期存在的三系配套组合优势不强的问题。

构建了辣椒多个重要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率先在辣椒上引进“穿梭育种”技术。

以邹学校研究员为首的辣椒团队成员30年来育成辣椒新品种56个,其中获国家奖的品种有42个,全面提升了我国辣椒品种早熟、丰产、抗病、抗逆、耐贮运、加工、机械化采收等育种水平,引领了辣椒育种方向。育成辣椒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万亩,高峰时期约占主产区面积的50%,占鲜食辣椒面积的80%以上,累计社会经济效益亿元。在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等10多个国家推广面积约万亩,是目前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辣椒系列新品种。

30多年来,邹学校研究员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项目50余项,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六次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奖励,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光华工程科技奖、何梁何利奖等奖励。申请和获授权专利30余项,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20余个。出版《辣椒遗传育种学》等专著20多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lecularPlant》、《中国农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至此,蔬菜学科共有5名院士,其他4名院士分别为:

吴明珠院士

吴明珠

女,年生,中国著名西、甜瓜育种专家。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明珠先生长期从事西瓜、甜瓜遗传育种研究,是新疆西瓜、甜瓜育种研究的开创者之一,育成了‘皇后’等哈密瓜新品种,为发展新疆的瓜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早开始新疆甜瓜地方品种资源的收集和整理,挽救了一批濒临绝迹的资源,系统地建立了甜瓜高效育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先后选育出优良西瓜、甜瓜早、中、晚熟配套品种30余个。其中甜瓜新品种推广面积曾覆盖新疆80%的主要商品瓜产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现了新疆甜瓜品种的第1次更新。

侯锋院士

侯锋

男,年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年至今,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名誉所长。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锋先生和他的团队自20世纪60年代初率先在国内开展以抗病为主要目标的黄瓜育种研究。他广泛引进国内外品种资源,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逐步攻克了黄瓜不抗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种病害的难关,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解决了黄瓜低产、多病的技术难题。

侯锋先生创建的天津黄瓜研究所,自年成立即实行自收自支,坚持科技创新,以育种为龙头,建立了较完善的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推广体系。实现育、繁、推、销一体化,为实现农业科研单位农业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方智远院士

方智远

男,汉族,湖南省衡阳市人。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方智远先生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70年代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并在90年代带领课题组突破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研究改良萝卜胞质甘蓝雄性不育系的转育技术,两项技术均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大规模制种应用,逐步实现我国甘蓝杂交种制种技术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变革;

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20余个,在我国累计推广约1亿亩。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制的七个系列新品种”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年“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和中甘8号的育成”、年“早熟春甘蓝新品种的育成”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李天来院士

李天来

我国最早研究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专家之一。自年于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后,为解决我国北方群众“冬季吃新鲜蔬菜难”问题,坚持30余年力克寒区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难题。

首创日光温室合理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理论与方法,率先创制出四代节能日光温室,把温室采光率由73%提高到86%,夜间室内外温差由25℃提高到39℃,果菜冬季不加温生产区由北纬40.5度向北推移到43.5度(北移约公里)。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跟传统连栋温室相比,设备成本降低55%以上,每亩节煤60~80吨。

李天来教授同时探明果菜主要逆境生育障碍发生机制,研制出低温弱光下果菜栽培关键技术,创建北方寒区日光温室果菜集约化育苗、冬春茬栽培、长季节栽培、全季节栽培模式与技术体系,开创了零下28℃以上寒区日光温室不加温年亩产果菜2.5万公斤高产先例,是上世纪90年代初产量的3倍,为我国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文章部分来源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白驳风专家在线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gx/7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