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访小康脱贫路上西张村镇农民种出

  白癜风特征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直播陕州

讲述陕州好故事传播家乡正能量

果乡飘来致富曲高唱凯歌向未来

——西张村镇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出彩答卷纪实

航拍西张村镇

“如果说,三门峡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是一道岸边风景,那么省道线和三张公路所经过的西张村镇,则是陕州区三道塬上最美的果蔬生态长廊。”11月11日,陕州区西张村镇党委书记张冬对记者说。

西张村镇共有41个行政村,总人口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户人。截至年9月30日,全镇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一个都不少全部脱贫,向党和人民呈交了一份出彩的脱贫攻坚答卷。

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右三)在西张村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近年,西张村镇围绕“果、牧、菌、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打造“万元田”工程,取得丰硕成果。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争答“满分卷”;在乡村振兴路上,争当“拔尖生”。回首征程,亩收入万元的苹果,亩收入万元的蔬菜,亩收入万元的食用菌比比皆是,“万元田”早已成为现实、成为常态。

这两道果蔬生态长廊是引领全镇群众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道路两边,田园深处,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01

塬上苹果香满园

金秋十月,西张村镇3万多亩红富士苹果进入丰收季,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正在采收的农民脸上绽放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数不清有多少收购苹果的摊位,在欢声笑语中一辆辆大卡车载满了丰收的果实,奔向四方。

陕州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志权(右三)在西张村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

“全镇41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苹果,收果的客商少说也有三四百家。”西张村镇扶贫办副主任员江华满脸自豪。

石原村有亩耕地,现有苹果亩,年产苹果近万吨,是全镇种植苹果面积最大的村庄。“我们村海拔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生产出的苹果色红脆甜,一点也不愁卖。”石原村党支部书记卫红星说,“有的果商还把收购的苹果就近存放在我们村甘山红冷库里。”

10月28日,记者来到甘山红冷库,农用三轮车源源不断往库里转运苹果,一群妇女正在分拣包装,叉车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一样进进出出,将一箱箱苹果送进冷库。

甘山红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尚文峰在展示甘山红苹果

“附近的村民开着自家的三轮车,从收果摊上转运到冷库院子里一小箱1元,少说一天能挣三四百元;分拣包装工每人每天元。”甘山红冷库经理尚文峰说。

石原村依托苹果生产,先后成立了三门峡甘山红农业有限公司、三门峡甘山红果蔬合作社,建设了可一次性储存吨水果的冷库,注册了“甘山红”商标,“甘山红”苹果先后获得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合作社先后带动2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西张村镇的苹果分布在海拔米至0米的塬上和山坡梯田上,苹果的含糖量在14%至18%。

“有许多果农卖完自己家的苹果,又加入收果客商的服务队伍,帮助果商分拣包装,日工资元,每天大约有两三千人在收果摊上搞服务。”西张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燕生说。

南原村第一书记陈苏林(左二)在帮助齐小燕装苹果

南原村第一书记陈苏林说,全村苹果种植面积亩,今年雨水好,苹果亩均收入1.1万元。

南原村脱贫户齐小燕,一家三口,养了30多头猪,种了12亩红富士苹果,今年收入爆表。“今年能收入近20万元吧!”齐小燕说。

11月4日,记者来到“挂”在山坡上的窑院村,亩苹果采收工作已进入尾声。李春让的13亩红富士最后采收。他站在刚采摘的苹果堆旁对记者说:“今年果价高,大约能卖16万元。我们村的苹果不愁卖,还没采摘就被外地客商订购了。”

“我们户口人,农户年收入5万元的占七成、10万元以上的占三成。”窑院村村委会主任李功让自豪地说。

在该镇一处门面房里,张二村苹果经纪人刘拴业、卫苏层夫妇正在帮助山西客商收购苹果。“今年从9月1日开始收嘎啦苹果,紧接着收新红星苹果,现在是晚熟红富士,估计要收到11月中旬,差不多3个月。”刘拴业说。目前,他已接待了五六个果商,收了80万斤,已经挣了4万元代收费。

在西张村镇几乎村村都有果蔬批发市场,一到丰收季,村头空地、文化广场、生产道路,处处车水马龙。外地客商压级、压价、压秤现象时有发生,坑农害农事件屡禁不止。

“我们镇的水果交易市场准备建在辛庄村和张村交叉口,目前已立项。这是我们在省道线和省道线布局的大项目,一期占地亩,年底前动工,二期还有亩建设用地作储备。届时将统一管理,规范交易行为,杜绝坑农害农事件发生,让水果生态廊道更出彩,让农民乐享发展成果。”西张村镇党委书记张冬说。

02

种菜种出“万元田”

“近年,省道线水果生态廊道和三张公路果蔬生态长廊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为全镇脱贫攻坚加力、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西张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燕生说。

“今天豆角在大棚里批发价为每斤3.4元,西红柿每斤2.3元,行情实在是太好了!”西张村镇凡村大自然果蔬合作社负责人加苏熬高兴地说。

三门峡市农业专家在西张村镇西红柿地里调研

年,他在12亩土地上,搭建8个塑料大棚,开始尝试种植蔬菜,由于没有经验,生产出的蔬菜商品率低,投入与产出基本持平。第二年,儿子加松意识到种蔬菜是一个挣钱门路,父子俩一商量就将原有的8个蔬菜大棚扩大到13个,专门种植西红柿和豆角,并经常邀请三门峡的蔬菜专家到大棚指导,使蔬菜种植逐步走上正轨,当年就赚了5万多元。“第三年挣了18万元,第四年盈利20多万元,今年收入30万元很轻松!”加苏熬高兴地说。

辣椒

凡村加苏熬是种菜致富典型户,庙洼村是高山蔬菜致富典型村。庙洼村是省级贫困村,位于崤山深处,地理位置偏僻,最高海拔超千米,因为种植高山果蔬,年就脱贫摘帽了。

近年,在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委的帮扶下,困扰庙洼村多年的道路、水利、蔬菜批发市场等问题相继得以解决,为种植高山果蔬扫平了障碍。目前,该村共种植蔬菜0余亩,果品余亩,年产值千万元以上。

据了解,年庙洼村以崤丰种植农民合作社为抓手,带领69户贫困户建成大棚个,还投资近0万元,完成了2亩的抗旱应急提水灌溉工程,铺设0米田间配套管道,基本实现块块梯田可灌溉的目标。

庙洼村的高山西红柿

“现在,一个大棚可产1万多斤西红柿,亩产收入超万元。我们村的高山果蔬已经通过农业农村部的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庙洼牌’商标。”庙洼村新任第一书记杜鹏举如数家珍。

豆角

西红柿

丁管营村的露地蔬菜达亩,夏白菜、西红柿、豆角、黄瓜、茄子、辣椒样样齐全。其中,夏白菜最特别,不是因为它是反季节蔬菜,而是它一年可以种植三茬。“每一块夏白菜地头,都有一个育苗池,收了这一茬,下一茬可就地移栽,省工省时,还提高了成活率。”陕州区高级农艺师周根红说。

桃树下套种甘蓝菜

丁管营村党支部书记杨月廷说,今年蔬菜创下历史最高价。村民杨建丁种了10亩蔬菜,今年收入11万元。

张村塬上种菜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数不胜数,种菜种出“万元田”早已不是稀罕事。今朝,西张村镇政通人和,农民勤劳朴实,人们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正奋力开启美好的生活,一路高歌奔向小康社会。

03

蘑菇撑起致富伞

西张村镇是陕州区主要的食用菌生产区,特别是夏季,塬上气温比陕州城区要低2℃至3℃,为夏菇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走进丰硕合作社香菇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高大宽敞的生产厂房。“这个厂房平方米,采用的是地热技术,通过地下风洞将地热资源送入厂房,冬天再冷厂房里都是十几摄氏度。”该合作社负责人李长征指着地面上的风洞口对记者说。

李长征在陕州区扶贫展销会上展示香菇产品

丰硕合作社是张村塬上单户种植香菇最大的一户,年栽培香菇30万袋,设施齐全,工艺先进,附近种植香菇的小户都选择在这里拌料、装袋、蒸料、点菌、发菌。11月8日,湖滨区交口乡侯家沟村3户菇农拉来3万袋香菇在此蒸袋灭菌。李长征说:“因为环保要求锅炉禁止烧煤,小户养锅炉也不划算,这里的锅炉经改造烧环保燃料甲醇,我只收个燃料费,方便大家。”

年市扶贫产品展销会上,陕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威雷(左一),区扶贫办主任赵鹏(左三),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宏俭(右二)在西张村镇食用菌摊位上了解情况。

近年,该合作社生产的香菇畅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供不应求,每月来自国外的订单多达40吨。今年,在疫情形势严峻条件下,丰硕合作社没有欠工人一分钱。“香菇成熟时,急需抢收抢采,日用工量多达50人,每年工人工资要开70多万元。”李长征说。

年以来,西张村镇以建设“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李长征不甘落后,决心将合作社打造成集培训、就业和增收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基地。

王军强夫妇在采摘平菇

眼下正值冬菇上市季节,人马村瑞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平菇也进入采摘期。“今年的平菇长势不错,菇形好,价格也不错。”合作社负责人王军强介绍,这一季平菇陆陆续续要出到明年5月,目前他已采摘0多斤,收入多元。

王军强的食用菌种植基地占地13亩,有平菇种植大棚19个,带动19户脱贫户务工,帮助两户农民发展平菇种植。

04

规模养殖气象新

1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西张村镇丁管营村的河南扬翔农牧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道防疫消毒站。无人机高空俯瞰扬翔农牧万头养猪场,这里三面环沟,就像一座孤岛,塬上排排厂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航拍扬翔农牧万头养猪场

“今年9月,万头养猪场启用,目前具有头母猪养殖条件,年可出栏22万头仔猪、3万头肥猪。”养殖场负责人张小飞说。

“这个养猪场是全自动化的,窗户上的不锈钢纱窗比咱家里的纱窗还细,老鼠、苍蝇等是进不来的。”丁管营村监委会主任杨瑞刚说。

因为自动化程度高,这个万头养猪场目前只有65人,其中招聘本地农民40人,他们一边打工一边学习现代化养猪技术。

张村塬东边的扬翔农牧万头养猪场远离村庄,塬西后关村高强蛋鸡养殖场却藏在果园深处,这里同样是沟边,距村庄1公里多。

年9月22日,陕州区在陕州地坑院举办扶贫产品展销会,展会上三门峡市政协副主席、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左一)与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西张村镇美果香合作社负责人任三狗(右一)亲切交谈、互致问候。

后关村金融扶贫专干高强从9年开始养蛋鸡,一开始就是3万只的规模。“养了11年鸡,应该小有积蓄了吧?”记者试探着问。“开始两年有点赔钱,后来每年少说也能挣二三十万元!”高强乐呵呵地回答。

高强蛋鸡养殖场

今年前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鸡蛋价格一直上不去。高强说:“我帮扶了两户脱贫户,年底照样分红,这是我的责任。”

他帮扶的两户走的是金融扶贫1+1模式,即非贫困户帮扶贫困户。金融扶贫政策为每户贫困户提供3万元扶贫贷款,两户共6万元,投放在高强蛋鸡养殖场。年年底分红时,每户分得1万元。

无论是养猪还是养鸡,这些养殖项目都要产生大量生物粪便,经发酵后都是上地的好肥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这些养殖企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丰富了百姓餐桌,培养了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贮备了力量。

05

易地搬迁乐安居

走进西张村镇易地扶贫搬迁张三社区,一座座精致的楼房映入眼帘,平坦的水泥路面干净整洁,路灯、绿化、垃圾桶、饮水站样样不少。

航拍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张三社区

今年86岁的程永发和老伴儿在社区里分得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过上幸福生活的程永发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原来我住石棉瓦房,现在搬上小洋楼,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程永发是涧里村人,党龄已48年,曾长期担任村干部,思想觉悟很高。程永发经常打扫社区卫生、给绿化带除草,按规定应该领取分的爱心超市积分卡,但被他婉言谢绝了,“党和国家给我分了一套房,我不能再要国家的好处了”。

涧里村东山蜂业合作社社长李安国在展示深山土蜂蜜

张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五通、六有、七化”标准化,配备了高标准卫生室、医师、学校,完善了社区管理机构,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管委会、党群服务中心和爱心超市等,使搬迁户基本生活有保障。

“我在丰硕食用菌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务工,每年能收入1.5万元。”涧西村脱贫户杨晓说。

廉洁文化进农村

杨晓家住在张三社区,孩子正在上小学,她一边照顾孩子上学,一边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小日子过得很惬意。

杨晓(左)在丰硕食用菌合作社务工

和程永发、杨晓一样,西张村镇的户2人分别搬进张三社区、郭家社区、聚馨苑、幸福里等易地扶贫搬迁新楼房。

让群众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能致富,这离不开产业的支撑。

近年,西张村镇建起村级光伏发电1个项目,因地制宜建起蔬菜大棚,发展苹果、食用菌、中药材、花椒树等特色产业11个,建设了“巧媳妇”工程西张村镇中心工厂,使易地搬迁群众得以合理安置。

为了解决张三社区的管理经费不足问题,该镇准备投资80万元在豫西鸽业旁边,再建3个养鸽大棚,年收益逐步达12万元。目前,该扶贫项目已经立项,年底前就要开工建设。

健康扶贫免费体检

产业帮扶、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医疗救助……一项项精准脱贫政策在西张村镇落地生根,改变了昔日的贫穷面貌,也提振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只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西张村镇农业会更强,农村会更美,农民会更富。

文/图本报记者王建栋

转自《三门峡日报》年11月12日A4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jz/114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