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板当镇脱贫不忘再奋斗齐力奔向新生活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紫云自治县板当镇聚焦精准脱贫相关工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发展脱贫产业,高质量完成户人的脱贫退出任务,贫困发生率从年初的23.3%下降至年底0%,实现整镇脱贫摘帽。
基础保障保民生
在冬日里,尅哨村显得格外安详静谧,王小能像平常一样起了个大早,把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
过去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王小能只能靠种植一些农作物维持全家的生计,生活极其艰辛,在年被评为贫困户。
“那时,吃饱饭都不容易,更没想过住上新房子。”王小能告诉记者,那时他住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四处漏风,但是实在没钱进行修缮,一家人只能挤在破旧的房子里生活。
年紫云实施了危房改造项目,王小能家经过层层筛选评估,获得了3.5万元危房改造,两改资金元。
近年来,板当镇重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五保户)、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工作解决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统筹资金.15万元,全面完成各级下达的户农村危房改造和户透风漏雨整治改造任务;投入资金.万元同步实施“三改”户;对深山区、石山区及地质灾害影响区的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解决户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住房困难,实现了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一家人住上了新房,这日子总算是有盼头了。”说起这几年的变化,王小能难掩内心的喜悦:“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口,已改以往靠天吃水的日子。此外,除了每个月有多元低保金外,我还在村里当上了护林员,一个月有元的固定工资。”
年,王小能一家脱了贫。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中的常见难题,一个家庭一旦出现了“病患”,很容易让整个家庭一时间陷入了“阴霾”之中。
尅哨村村民王双全一家就曾被高昂的医疗费压得喘不过气,靠种玉米为生的一家五口被迫成为贫困户。
“不怕贫,就怕病。”一心想甩掉贫困户帽子的王双全,却有道不尽的无奈。
为有效解决“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因病不能脱贫”的问题,板当镇对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全覆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国家实行定额资助和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行政策倾斜,全面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障机制,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提供保障。
“进入医保后,一年8万多元的医疗费,报销后就付了多元,报销7万多元,极大地减轻我家的负担。现在村里还建起标准化卫生室,身体不舒服就找村医,再也不用担心看不起病了。”王双全打心眼里感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如今,板当镇全面完成健康扶贫“三个三”工作,投入万元新建标准化镇级卫生院并投入使用;投入.3万元建成16个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每村配备1名以上合格村医,现有注册合格村医17名;三重医疗保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
产业扶贫斩“穷根”
在板当镇同合村的民宿基地,工人们正在抢抓工期。
同合村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空气新鲜,适合发展旅游业,经过多方协调,该村获得了万元的项目资金,建成了林下书屋、真人CS基地、会议培训接待中心等基地,发展起乡村旅游业,不仅扮靓了村庄,还让村民们吃上“旅游饭”。
在民宿基地往下看,占地40余亩的鱼塘尽收眼底,“锦绣同合”四个大字十分耀眼。谁曾想到,曾经的荒坡摇身一变成了林下树屋、低洼地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林下养鸡实现分红10万元、高效示范养鱼实现分红15万元……截至目前,同合村村集体经济已达到30万余元。从年6月至今,该村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零的突破,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有望达到50万元。
“我去年来的时候,村民大都以种植传统农业为生,却没有靠种地实现致富。”驻村第一书记罗乾说,发展产业是稳定脱贫的根本措施和长久之策。经过一年的奋战,同合村早已改头换面,林下经济、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遍地开花。
同合村发展高效农业只是板当镇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产业发展方面,板当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以2个亩以上坝区大力推动红芯红薯、红辣椒、菜心“两红一芯”主导产业规模化种植,并结合实际着力提升原有生态茶叶、红芯红薯、精品水果三大优势产业和壮大蔬菜产业、林下经济。
目前,全镇种植红芯红薯0.3万亩、红辣椒0.5万亩、茶叶0.3万亩、蓝莓0.7万亩和甘蓝、佛手瓜、菜心等0.9万亩次,养牛0.4万头、生猪2万头、生态鸡10万羽,基本实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
此外,该镇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林下鸡14.1万羽、林下蜂0.46万群,借力生态优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该镇人民的“幸福不动产”和“绿色提款机”。
“我们主动与贵州蔬菜集团、贵州秀辣天下、贵州南山婆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签署购销合同,加大线上线下销售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板当镇镇长匡永豪说,全镇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行“村社合一”建设及规范营运,组织所有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精准建立“”分红模式带动全镇发展。
就业扶贫奔小康
干净整洁的通村公路,一直延伸到村子里,每家每户门前都干干净净的,庭院门前的一簇簇小花长势喜人,还散发着芳香。
“过去的尅哨村,村民生活垃圾乱放,一到夏天就会发出难闻的味道,后来镇里结合实际情况及就业需求,因地制宜持续开发扶贫就业专岗。”板当镇安监办主任马川告诉记者,统筹考虑村级建设实际需要,目前,全镇解决安排“公益十岗”人,确保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一人以上就业。
此外,针对就业结合产业,板当镇依托村级合作社发展的特色产业、产业园区、田园工薪族等解决就业人,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尅混村63岁村民王章德就是通过坝区发展,从传统农民变成了田园工薪族,在坝区当上了管护人员,每月有元的固定工资。
今年以来,板当镇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抓就业、强服务,坚持把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全镇有建档立卡劳动力人,已就业3人。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幸福的起点,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匡永豪如是说。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