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成果通过
为提升科研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年8月21日,中国农学会组织以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为组长,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董英山研究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胡宝成研究员为副组长,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戚存扣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段留生教授、农业大学刘立峰教授、甘肃农业大学孙万仓教授、扬州大学王幼平教授、华中农业大学周广生副教授为成员的9人专家组,本着科学、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按照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标准和程序,对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杜德志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选育与应用”成果进行了评价。
经过评议,专家组认为,该成果针对我国春油菜区以白菜型油菜为主,产量低、品质差、抗性弱;引进的甘蓝型油菜品种单一、菌核病抗(耐)性弱、生育期偏长等问题,开展了甘蓝型春油菜种质资源创新和杂交种选育。经过二十多年的攻关,培育出高产、优质、抗(耐)菌核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的“青杂”系列杂交种,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春油菜区油菜产量和品质。该成果培育出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杂交种11个(8个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其中适合低海拔区种植的品种7个,比甘蓝型常规品种增产10%-30%,含油量高达46%-50%;适合高海拔区种植的特早熟品种4个,比白菜型油菜增产15%-40%,含油量提高3个百分点。上述品种品质均达到国家双低(低芥酸、低硫甙)标准,抗(耐)菌核病性显著提高,特早熟品种的应用使甘蓝型春油菜种植区海拔上限提高了米。该成果通过种间杂交,结合小孢子培养和分子标记等技术,向甘蓝型油菜中导入白菜型油菜的特早熟基因,获得了能在高海拔地区正常成熟的特早熟甘蓝型油菜种质;利用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半冬性白菜型油菜和春性晚熟白菜型油菜拓宽了甘蓝型春油菜亲本资源的遗传基础,增强了春油菜杂种优势和菌核病抗性;将这些种质应用于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选育,提高了杂种优势的潜力。该成果获得国家专利3件、植物新品种权1项、制定技术规范18项,发表论文23篇。青杂5号、7号等多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油菜主导品种,“青杂”系列品种近五年在我国春油菜区年推广面积万亩左右,占全国甘蓝型春油菜总面积的85%左右(占全国春油菜总面积的55%以上);累计推广多万亩,累计新增产值超过66亿元;青杂5号已推广到蒙古等国家,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资源创新及其特早熟品种选育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会专家还对品种选育和资源创新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咨询意见,明确了后续科研和转化推广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同时,针对该成果未来申报省部级科技奖励的需求,与会专家根据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申报要求和评审标准,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和建议。
专家组组长傅廷栋院士
专家组副组长董英山研究员
专家组副组长胡宝成研究员
成果主持人杜德志研究员
(责任编辑:毕延刚)
背景资料: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部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科技评价社会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而推行的新型评价方式,目的是提升科研工作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9年10月,科技部向中国农学会颁发资质,授权其开展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年8月,农业部全面停止科技成果鉴定,有关成果评价需求,全部交由中国农学会等机构承接。农业部、科技部将中国农学会签署的科技成果评价报告,作为科技成果登记、科研计划立项、成果转让交易、资产评估、中华农业科技奖和农牧渔业丰收奖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等科技奖励评审、生产许可证审批、科技成果宣传推广等的重要佐证。
-年,中国农学会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迅猛发展,先后组织院士专家多人次(其中院士多人次),对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围绕成果转让、水平评价、投资融资、国家科技奖及省部级科技奖申报等不同需求进行了评价。经中国农学会评价后,30%成果得以顺利融资或转让,80%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年,一批申报国家奖的成果评价后,73%获奖。年、年,在获国家奖的全部农业成果中,50%经过了中国农学会评价。
中国农学会的第三方评价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在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和成果转化交易中的助推作用日益增强,为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及成功获得国家科技奖和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科技成果评价业务
-,
,
湖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济南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