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精辟的缺素诊断你绝没见多,千万别错过
一、硼
(一)症状
硼缺乏症状发生在顶梢生长点、幼叶、块根茎,或果实等生长发育中的组织。其症状因作物而异,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顶梢的生长点和心叶生长受阻,白化或褐化而坏死,刺激侧芽生长(部分侧芽亦随即坏死)而呈丛生或簇生状。
(2)叶片畸形,变厚易碎或皱缩卷曲,有些作物则兼有叶脉间黄化症状。
(3)叶柄或茎增厚变为短粗,有裂痕且木栓化,或有水浸状坏疽。
(4)块根或块茎内木栓化或黑心。
(5)缺硼抑制花粉、花蜜形成和花粉管发育而影响授粉,造成严重落花或落果。
(6)果实畸形,发育缓慢,果皮或果肉局部呈水浸状,果皮增厚,果汁率低,种子发育不良。
如小麦缺硼发生“不稔症”前期无明显症状,抽穗后因雄蕊发育障碍,花药空瘪,花粉败育不能完成正常受粉而不实;玉米缺硼上部叶片发生不规则的褪绿白斑或条斑,果穗畸形,行列不齐,着粒稀疏,籽粒基部常有带状褐疤;大豆缺硼幼苗顶芽下卷,枯萎死亡,腋芽抽发畸形,老叶粗糙增厚;花生缺硼果针萎缩,少数入土的荚果多为秕果;向日葵缺硼顶芽受损,腋芽萌发,叶片皱缩,主脉偏向一边,花盘形小,失去岁、随太阳转向的能力,空壳,秕粒多;马铃薯生长点及分枝尖端死亡,节间短,侧芽丛生,老叶粗糙增厚,叶缘卷曲,块茎小,畸形,内部出现褐色或棕色物质;柑橘缺硼叶片黄化、枯梢,有称黄叶“枯梢病”,叶脉变粗,表皮爆裂,落果严重,果实表面凹凸不平,皮厚,果实坚硬无汁,形小坚硬,称“石果病”;苹果缺硼新梢顶端萎缩,甚至枯死,细弱侧枝多量发生,类似“小叶症”,幼果表面水浸状褐斑,坏死,干缩硬化,凹陷,龟裂,称缩果病;蔬菜作物缺硼普遍,按主要症状归类:一是生长点萎缩死亡,叶片皱缩,扭曲畸形。多见于菠菜、实用甜菜、结球白菜等。二是茎叶及叶柄开裂、粗短、硬脆。如芹菜的裂茎病,老叶叶柄出现多量裂纹裂口;番茄叶柄及叶片主脉硬化,变脆。三是根菜类肉质根内部组织坏死变褐,木栓化,如萝卜等褐心病,也称褐色心腐病。四是果皮、果肉坏死木栓化,如黄瓜果实木栓化开裂、番茄表皮龟裂等。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雨量丰富地区的河床地、石砾地、砂质土或红壤等,因长期淋洗作用使土壤中硼含量极低,作物容易硼。
(2)酸碱度高的石灰质土壤,硼易被固定,有效性低,而引起作物缺硼。
(3)干旱时,硼在土壤中的移动和作物的吸收均受阻,更易发生缺硼。
(4)偏施氮肥加重缺硼。
(5)种植敏感作物。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果蔬作物缺硼一般较大田作物多。大田作物中油菜、甜菜、向日葵、芝麻、棉花;果蔬作物中的柑橘、苹果、葡萄及甘蓝、大白菜、芹菜对硼敏感。禾本科作物除麦子、玉米外一般对硼不敏感。
(三)诊断
1.诊断形态如上所述,缺硼形态症状多样,比较复杂,重点应注意:
(1)顶端组织的变异,如顶芽畸形萎缩、死亡,腋芽异常抽发。
(2)叶片(包括叶柄)形态质地变化,如叶片变厚,叶柄变粗、变硬、变脆、开裂等。
(3)结实器官变化,如蕾花异常脱落,花粉发育不良,不实等。
2.植株分析。诊断叶片,能很好反映植株硼营养状况,一般作物成熟叶片含硼15~20毫克/千克可能缺乏,20~毫克/千克适量或正常,但作物之间有较大差异,通常双子叶植物含硼大于单子叶植物。棉花(叶)15~20毫克/千克缺乏,20~60毫克/千克正常;油菜(叶)8~10毫克/千克缺乏,10~30毫克/千克正常;甜菜(中部叶片)、芹菜(嫩叶)、黄瓜(中部叶片)20毫克/千克缺乏,30~毫克/千克正常;水稻及大、小麦(苗期植株)2~5毫克/千克缺乏,5~10毫克/千克正常,Ca/B比也能反映作物的硼营养,油菜(薹期)Ca/B时缺硼,50~时正常,甜菜、大豆分别及50是缺硼。
3.土壤诊断一般以热水溶性硼0.5毫克/千克为指标,适量为0.5~1.0毫克/千克,丰富或过量为1.0毫克/千克,不同作物的临界值:棉花严重缺硼0.2毫克/千克,轻度缺棚0.25~0.5毫克/千克;甜菜临界为0.75毫克/千克;水稻、麦类等禾谷类作物为0.1毫克/千克。但土壤质地、pH对临界值有效显著的影响,砂土临界值低于黏土,酸性土低于碱性土。
(四)防治
(1)因土种植,选用耐性品种。基于不同作物品种多缺硼忍耐存在较大差异,在通常发生缺硼地区少种或不种敏感作物,或选用耐性品种一减少损失。
(2)土壤施用硼肥。用作硼肥的有硼砂、硼酸、硼矿泥等,但以硼砂常用。一般用量大田作物7.5~15千克/公顷,需硼量大的如甜菜22.5~30千克/公顷,拌泥或对水浇施,喷施用0.1%~0.2%硼砂液,用量每公顷~克;果木按树施用,每树50~克。由于一般作物含硼适宜范围狭窄,适量与过剩界限接近,极易过量,所以用量要严格控制;其实是硼砂溶解慢,应先用温热水促溶,再对足水量施用。
(3)干旱季节,注意灌溉。
(4)酸碱度高的土壤采用生理酸性的肥料,如硫铵等,以降低根圈pH,而提高硼的有效性。
(5)可以根据作物情况叶面喷施含黃腐酸类肥料,如嘉美金硼,促进作物对硼素的吸收。
二、锌
(一)症状
锌缺乏症状首先出现于新稍叶片,症状因作物种类而略有不同。一般而言,中度至严重缺乏时,叶片小而畸形,节间缩短呈小叶簇生状有些作物尚伴有叶片黄化症状,叶脉间黄化而呈黄绿色,但与叶脉紧邻部分则保持绿色。苹果缺锌时出现典型的“小叶病”,新梢极度缩短,腋芽萌生,形成多量细小瘦枝,枝顶轮生小形黄化畸形叶,密生成簇,又名簇叶病,严重时新梢有上而下枯死;玉米苗期新叶中下部黄白化形成白苗,又称花白苗,拔节后缺锌,叶片下半部出现黄白条斑,呈半透明,似白绸和塑膜状,风吹易撕裂,称花叶条纹病;水稻缺锌症称红苗、火烧苗,插秧后2~4周内出现,新叶中下部中脉区褪绿黄白化,后期叶身出现赤褐色斑点,叶尖发红,植株矮缩,严重时新叶叶鞘,又称倒缩苗;番茄、青椒缺锌呈小叶丛生状,新叶发生黄斑。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酸性且经长期淋洗作用的砂质土壤,其锌含量很低,作物容易缺锌。
(2)石灰质土壤或石灰施用过量的土壤,锌的有效性低,作物容易缺锌,因在高pH和游离碳酸钙存在下,锌易被土壤黏粒和碳酸钙吸附,且锌的氧化物溶解度降低,因而此等土壤锌的有效性低。又土壤中碳酸氢根会抑制作物对锌的吸收而加重锌的缺乏。
(3)有机质土壤,锌与有机物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致作物无法吸收而导致缺锌。
(4)土壤磷含量过高或长期施用过量磷肥,使土壤中的锌更易被吸附而降低其有效性,导致作物缺锌。
(5)种植敏感作物。如果树中的柑橘、苹果、桃、柠檬,大田作物中的玉米、水稻等,其次是马铃薯、番茄、甜菜等。
(三)诊断
1.形态诊断,作物的典型缺锌症状,如果树“小叶病”、水稻“红苗”等,容易判断,但需注意与其他易混症状的区别:
①水稻缺锌与缺钾,叶片都发生赤褐色斑点等赤枯现象,但先者病斑先发于中肋,以后逐渐向外扩展,而后则先发于叶尖及两缘,向下向内延伸。
②水稻缺锌与缺磷均发生“僵苗”,但前者可先分蘖后坐苗发僵,后者移栽后不分蘖即发僵,且呈明显的“一柱香”株形。
③缺锌与缺锰区别见“缺锰诊断”条。
④果树的缺锌与缺铁的差异见作物缺铁诊断与防治。
2.土壤诊断土壤全锌量表示潜在锌肥力,没有诊断价值,通用有效锌为指标,石灰性土壤用DTPA提取,临界值为1.0毫克/千克,0.5毫克/千克严重缺乏,0.5~1.0毫克/千克时为潜在性缺乏,1.0毫克/千克为正常。偏酸性土壤用0.1摩尔/升HCI提取,1.0毫克/千克是严重缺乏,1.0~1.5毫克/千克为潜在缺乏,1.5毫克/千克为正常。
3.植株分析诊断作物叶片全锌量与缺锌症状有良好关系,大多作物缺锌临界在10~20毫克/千克,水稻分蘖期叶片10毫克/千克为严重缺乏,10~20毫克/千克为轻度或潜在性缺乏;黄瓜(茎叶)8毫克/千克,玉米(吐丝期叶片)10~15毫克/千克,番茄、苹果及梨等叶片15毫克/千克,柑橘(叶)10~24毫克/千克为缺乏。
4.在光合作用中CO2固定需要碳酸酐酶,锌为该酶的组成,测定该酶活性,可以诊断是否缺锌。在HCO3ˉ与H+反应中,碳酸酐酶促进CO2产生,使pH降低,以溴百里酚蓝做指示剂,反应液颜色由淡蓝变黄绿色,表示缺锌,绿黄色示不缺锌。
(四)防治
1.施用锌肥用作锌肥的有硫酸锌、氯化锌、氧化锌、碳酸锌等,常用为硫酸锌。大田作物如水稻、玉米、施硫酸锌每公顷30千克左右,喷施用0.1%~0.2%浓度。果树一般喷施,浓度在0.5%~1.0%,冬季可浓,夏季宜淡,如与尿素(0.5%)混用可提高效果。另外也可采用树干钻孔,拌填料塞入或打入锌钉等方法。
2.排除渍水强还原条件促使缺锌,石灰性渍水难排的水稻田极易发生缺锌,排水提高土壤氧化势对防止缺锌通常能获显著效果。
三、镁
(一)症状
缺镁的共同症状是下位叶叶肉褪绿黄化,形态大同小异,大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尤其以种实形成后多见。阔叶植物褪绿后大多形成清晰网纹花叶,主测脉及细脉均保留绿色,部分形成“肋骨”状黄斑叶,沿主脉两侧呈斑块褪绿而叶缘不褪,叶形完整;也有部分从叶缘开始褪绿向中肋延展,严重时边缘变褐坏死(类似于缺钾),干枯脱落。单子叶植物则多表现为黄绿相间的条纹花叶。麦类缺镁脉间褪绿后残留小绿斑相连成串如念珠状(尤以小麦为典型),为麦类缺镁所特有;水稻下叶呈黄绿相间条纹叶,边缘常带黄红色,有轻度失水倾向,叶片稍内卷,叶身镁所特有;玉米显条纹花叶,有时隐约见念珠状绿斑,稍后出现紫红色斑叶;大豆缺镁整叶叶肉褪淡,脉纹清晰,后期通叶转变为橘黄或橙红色;棉花叶片后出现深浓紫色斑块甚至全叶变红,呈红叶绿脉状;油菜叶片出现黄斑或紫红色斑块,后期叶片黄、橙、紫红等杂色斑驳;番茄、萝卜等多出现显著黄斑,不均匀分布;苹果叶片呈淡绿或灰率,后变为黄褐色,暗褐色、坏死脱落,留顶部叶呈莲座状;柑橘叶片沿中脉两侧呈大斑块黄化,后期转黄红,提早脱落,结实多的树或枝常重发;葡萄老叶片脉间黄化,后变红褐色,叶脉绿色,色界特别清晰。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温暖湿润地区质地粗轻的河流冲积物发育的酸性土壤如河谷地带泥砂土;高温风化淋溶强烈的土壤,如第四纪黏土发育的红黄壤等。
(2)红砂石发育的红砂土。
(3)过量施用钾肥以及偏施氨态氮肥,诱发缺镁。
(4)种植敏感作物,一般果蔬作物多于大田作物,常见的主要有:菜豆、丝瓜、大豆、辣椒、向日葵、花椰菜、油菜、马铃薯;其次为玉米、棉花、小麦、水稻等;果树中葡萄、柑橘、桃、苹果也较易发生。
(三)诊断
1.形态诊断形态症状如上。某些作物缺镁有特异性症状,如小麦叶片脉间残留绿色小斑呈念球状;水稻病叶从叶枕处呈折角下垂,匍匐水面等,为判断提供方便。但缺镁形成花叶类型多,有的类似缺铁,有的类似缺钾,容易混淆,需注意鉴别,与缺铁区别在于症状出现位置不同,缺铁在上位新叶而缺镁出现于中、下位老叶;与缺钾症的区别因叶位相同,辨别比较困难,但有如下几点可供比较辨认:
(1)缺镁褪绿常倾向于白化,缺钾为黄化。
(2)缺镁叶片后期常出现浓淡不同的紫色或橘黄色等杂色,缺钾则少见。
(3)有些阔叶植物缺镁叶面明显起皱,叶脉下陷,叶肉微凸,而缺钾则不常见。
此外缺镁症大多在生育后期发生,又易与生理衰老混淆,但衰老叶片全叶均匀发黄,而缺镁则脉绿肉黄,且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鲜活不脱落。
2.植株分析诊断不同作物缺镁临界值为0.1%~0.3%。小麦、燕麦及玉米植株缺乏临界值为镁(Mg)0.15%;大豆植株0.30%;甜菜、马铃薯叶片0.1%;番茄、黄瓜叶片0.3%;甘蓝、大白菜0.2%,梨、苹果及葡萄等叶片0.25%~0.44%,柑橘类0.10%~0.25%。
3.土壤诊断一般用土壤代换性镁为指标,由于镁的有效性还受其他共存离子及镁总代换量比率的影响,当土壤代换性镁大于毫克/千克,镁/钾比大于2或代换性镁占总代换量10%时,一般不缺镁。土壤代换性镁(Mg)60毫克,镁钾比值1,或代换性镁占代换量10%为缺镁,但作物间有差异,如水稻,缺乏临界为30毫克/千克,占阳离子代换量的比率6%;马铃薯临界为代换性镁50毫克/千克,占阳离子代换量8%;在红壤上;代换性镁25毫克/千克时,花生、大豆缺镁。
(四)防治
1.施用镁肥酸性缺镁果园土壤,施用含镁石灰(白云石烧制)既供镁又中和土壤酸性,兼得近期和长期效果,最为适宜。一般大田以用硫酸镁为多,公顷用~千克,基施。应急矫正,以叶面喷施为宜,浓度1%~2%,连续2~3次。其他镁肥如氯化镁、硝酸镁、碳酸镁等都可施用,但碳酸镁效果较慢、较长,适作基肥。有试验认为,柑橘喷镁以硝酸镁优于硝酸镁。钙镁磷肥、钢渣磷肥以及冶炼炉渣(含镁)也都可用,所含镁为枸溶性,以用于酸性土壤并作基肥为宜。海水制盐的副产品苦卤(结晶为粗硫酸镁)以及加工产品钾镁肥等可以利用,但它们都含较多的氯,忌氯作物慎用。
2.钾、镁平衡钾、镁存在较强的颉颃作用,土壤中存在过量钾,抑制镁的吸收,诱发缺镁,国外报道较多。国内因用钾水平尚低,目前尚不多见,但局部则难说,应该留意。
四、钙
(一)症状
一般表现:生长点即根尖和顶芽生长停滞、根尖坏死、根毛畸变;幼叶失绿、变形,常呈弯钩状,叶片皱缩,叶缘卷曲,黄化。玉米缺钙新叶叶缘出现白色斑纹和锯齿状不规则横向开裂,相邻新叶粘连,不能正常伸展,卷筒下弯呈弓状;大豆茎顶卷曲呈钩状枯死;花生叶片呈棕色枯死斑块,空荚多,籽粒不充实,蚕豆荚畸形,萎缩并发黑;豌豆幼叶花梗枯萎,卷须萎缩;烟草顶芽死亡,下部叶片增厚,有坏死斑点,新叶叶尖弯钩状,马铃薯易生畸形成串小块茎;番茄出现脐腐病又名脐腐果,果实初期膨大,果顶脐部果肉出现水浸状坏死,以后病部组织崩溃、黑化、干缩、下陷;大白菜发生缘腐病,叶球内叶片边缘水浸状至褐色坏死,干燥时似豆腐皮状,又名干烧心,干边,内部顶烧症等;苹果果实出现苦陷病,又名苦痘症,果实表面出现下陷斑点,,果肉组织变软,有苦味。苹果水心病也由缺钙引起,果肉呈半透明水渍状,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扩展,最终果肉细胞间隙充满汁液而导致内部腐烂;梨缺钙,果皮出现枯斑,果心发黄(或发锈)。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全钙及交换性钙含量低的酸性土壤如花岗岩、千枚岩、硅质砂岩风化发育成的土壤以及泥炭土等。
(2)代换性钠高的盐碱土,因盐类浓度过高抑制对钙的吸收。
(3)大量施用盐类肥料(化学氮肥和钾肥),遇高温晴旱、土壤干燥、盐分浓缩导致缺钙。
(4)种植对缺钙敏感的作物如苜蓿、番茄、大白菜、甜菜、大豆、马铃薯和草莓、苹果等。
(三)诊断
1.形态诊断缺钙形态症状如上。但缺钙与缺硼某种症状相似,如都有生长点、顶芽及根尖枯萎、死亡,嫩芽、新叶扭曲,变形等,容易混淆,须注意辨别,但缺硼叶片、叶柄变厚、变粗、变脆,内部常产生褐色物质,而缺钙无此症状。
2.植株分析诊断植株含钙差异颇大,一般双子叶植物如十字花科、豆科等含量显著高于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几种作物的缺钙临界值或临界范围如下:小麦幼苗0.14%,马铃薯叶片0.49%,番茄幼苗0.79%~1.5%,黄瓜(茎叶)2.0%,甘蓝、大白菜1.8%,苹果(叶)0.5%~1.4%,柑橘(叶)0.7%~2.0%,桃(叶)0.8%~2.1%,葡萄(叶)0.4%~1.75%。
3.土壤诊断南方淋溶的强酸性低盐基土壤易缺钙。一般认为代换性钙小于5~6毫克/克土时,作物可能缺钙;在钙质土壤中也常发生缺钙,是由土壤盐类浓度过高抑制钙的吸收引起。因此,在土壤诊断中要注意盐类浓度的检测,结合植株含钙状况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四)防治
1.施用钙肥酸性土壤缺钙,可施用石灰,既提供钙营养,又中和土壤酸性。对于中性、碱性土壤,鉴于原因都出于根系吸收受阻,土壤施用无效,应改用叶面喷施,一般以0.3%~0.5%(大白菜有用0.7%)氯化钙液,连喷数次。此外,对番茄脐伏兵腐病,日本青木试验施用硅酸防治有效,施硅植株硅、钙含量显著提高。
2.控制肥料用量大量施用氮、钾肥,增高土壤溶液浓度,抑制对钙的吸收,铵态氮肥尤其如此,控制用肥,防止盐类浓度提高,是防治缺钙的基本措施。
3.防止土壤干燥高温干旱、土壤溶液浓缩,尤其是作物需钙较多时期,如大白菜结球始期,番茄结果期等,遇干旱极易诱发缺钙,应及时灌溉。
五、铁
(一)症状
新叶缺绿黄白化、心(幼)叶常白化,叶脉颜色深于叶肉,色界清晰。双子叶植物形成网纹花叶,单子叶植物形成黄绿相间条纹花叶。果树缺铁新梢黄白化,越近顶端越重,夏季梢多发,一般称“黄化花叶病”;观赏植物如月季等易发,叶片呈清晰网状花纹,色泽清丽,还可增添几分观赏价值;大豆上叶黄白化,脉纹清晰,严重时新叶整叶白化,出现褐色斑点;花新叶失绿呈清晰的羽状花纹,颇为别致;麦类、玉米等缺铁都呈清晰条纹花叶,严重时心叶不出。
(二)易于发生的环境条件
(1)石灰性高pH土壤、江河石灰性冲积土、滨海石灰性涂地、内陆盆地的石灰性紫色土。
(2)石灰或碱性肥料施用过多的土壤,局部混有石灰质建筑废弃物的土壤。
(3)施用磷肥和含铜肥料过多的土壤,由颉颃作用使铁失去生理活性。
(4)多雨年份,地下水位高,渍水等引起土壤过湿,促进游离碳酸钙溶解,HCO3ˉ增加,抑制对铁的吸收利用。
(5)大型机械镇压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土壤板结,通气不良,CO2易积累,HCO3ˉ增加,诱发缺铁。
(6)果树苗木移栽,根系受伤,栽后1~2年内也易缺铁。
(7)种植敏感作物。一般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敏感,多年生植物比一年生植物敏感。常见容易发生的植物:果树中有柑橘、苹果、桃、李、行道树种中的樟、枫杨等;大田作物有花生、大豆、玉米、甜菜;蔬菜作物中有番茄等。
(三)诊断
1.形态诊断作物缺铁的外部症状如上。在诊断中,由于铁锰锌三者容易混淆,需注意鉴别:
(1)缺铁褪绿程度通常较深,黄绿间色界常较明显,一般不出现褐斑,而缺锰褪绿程度较浅,而且常发生褐斑或褐色条纹。
(2)缺锌一般出现黄斑叶,而缺铁通常全叶黄白化而呈清晰网状花纹。
2.植株分析诊断作物缺铁失绿症与稀酸(2摩尔/升HCI)提取的活性铁有良好的相关性,而与全铁相关并不十分可靠。一般认为向日葵(叶)70毫克/千克,番茄(叶)90毫克/千克,水稻(叶)60毫克/千克,都可能缺铁;柑橘(6摩尔/升HCI提取,俞立达)临界值为40毫克/千克,重金属元素过多诱发缺铁,尤其是锰,故铁与其他金属元素比值也有诊断意义,大豆叶片中正常Fe/Mn比例为1.5~1.6,小于1.5时发生缺铁症或锰过剩症,大于2.6则发生缺锰症或铁过剩症,作物缺铁时,叶片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可作诊断的辅助。
3.施肥诊断柠檬酸铁作叶面喷施,如果缺铁,叶片出现复绿斑点,可以确诊。
4.土壤诊断缺铁一般发生在pH7的中性偏碱性土壤,酸性土壤一般可排除缺铁的可能,土壤有效铁因所用提取剂不同,临界值有差异,目前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一般应用较多的是DTPA浸提的络合态铁,也有用醋酸铵(pH4.8)提取的易溶性铁,前者临界范围为2.5~4.5毫克/千克,后者为5.0毫克/千克。
(四)防治
1.施用铁肥由于缺铁通常发生在石灰性土壤,土壤施用铁肥(如硫酸亚铁)极易被氧化沉淀而无效;叶面喷施时进入叶内不多且不易扩散,往往只有着雾点能复绿,效果也不佳.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目前在果树方面认为较好的办法是:
(1)以硫酸亚铁和有机肥混拌(以1:10~20比例)按每树1~2千克硫酸亚铁的量在树冠圈内分数穴(成年树8~10,小树酌减)集中穴施。
(2)铁液埋瓶浸根,以1%硫酸亚铁+1%左右柠檬酸液盛于小型玻璃瓶或塑料袋(10~20毫升),在树冠圈内刨出树根(吸收根)浸入瓶(袋)内,封口埋入土中,成年树每树6~8瓶。此外螯合铁中乙烯二铵二(邻)羟基乙酸铁效果稳定,但价格昂贵。
2.钻木选择嫁接果利用耐缺铁树种做钻木可以减轻或甚防止缺铁失绿减少。
3.客土以富铁的土壤如红黄壤进行客土,但限于就近有这一资源的地区。
猛戳“阅读原文”,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北京最大白癜风医院云南儿童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