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

 

用心培育闪光的种子

让洋白菜扎根华夏沃土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方智远

文/江东洲

甘蓝,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叫法:卷心菜、洋白菜、大头菜……如今,在老百姓的“菜篮子”里已是四季常见。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前,人们却很难吃上这种菜,当时的新品种基本上依赖从国外引进,不仅价高,种子质量和数量也都难以保障。

那是一个种业发展滞后的年代。“年,两广、福建等地种植了近万亩甘蓝,其品种是从国外进口的,但其中百分之六七十开了花却不结球。农民都哭了。”他看在眼里,心中难受。

为改善城乡“菜篮子”,培育出中国自己的甘蓝新品种,他倾注了一生心血。在甘蓝遗传育种研究领域,他作出了卓越贡献,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依靠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甘蓝生长水平,创建了新的选育、繁殖和制种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整套育种繁种区试新方法。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孔雀西南飞”人才战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课题组院士专家、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近日,围绕蔬菜遗传育种等话题,科技日报广西站站长、海南站站长江东洲与方智远院士展开了全方位对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孔雀西南飞”人才战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课题组院士专家、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

攻克育种闯难关

江东洲:甘蓝,是我们当代人所熟知的一种蔬菜,几乎每个普通家庭的餐桌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一年四季都能食用到。然而就是这种普通的蔬菜,却是花费了您和老一辈蔬菜遗传育种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心血的成果。年,您和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从而结束了我国甘蓝新品种长期完全依靠从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

方智远:我投身与甘蓝遗传领域还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当时我们国家还处在一个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各项物质的供给还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作为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的甘蓝,在我国华南地区大部分种植的都是由国外引进的中熟品种“黄苗”。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去购买国外的种子,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总是难以得到保障。当时,我国又正值处于文革的混乱时期。日本商人却在“黄苗”甘蓝种子上进行刁难。一是提高种子价格。二是降低种子质量。年春天大量的黄苗甘蓝未熟抽薹,造成了菜农的惨重损失。面对国外商人的这种挑衅,我们立志要改变我国甘蓝新品种的落后状况,此后我的工作与甘蓝紧密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方智远(左)与科技日报广西站站长、海南站站长江东洲亲切交流

年,我从武汉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年就投入了甘蓝遗传育种的探索中。那是一个过度重视政治而轻视科学技术的年代致使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常常是在参加完一些必须参加的政治活动之后,才能做一些育种的研究,这难免就使得甘蓝遗传育种的研究有所拖延。但是重要的不是环境而是人对环境所做出的反应。我们克服了很多的困难,终于在年露出了第一缕曙光,我在老同志的带领下和其他单位一起协作,在国内繁殖出在质量上可以同进口种子相媲美的优质黄苗甘蓝种子,并逐步在数量上满足了生产的需要,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开支。

在获得首次成功后,我们又开始了在甘蓝育种领域的新的征程。在大量的引进国外品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培育的甘蓝杂交一代不仅比一般常规品种产量高,整齐度好而且抗病性强。但这项技术的亲本国外严格保密,我国不能直接引进利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培育出我国自己杂种一代品种。年,我和课题组的成员一起开始着手进行甘蓝杂种一代育种的研究,在文革的高潮时期顶着风险坚持科研工作。多方联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一点一滴的积累终于搜集到了一批珍贵的原始材料,为成功的进行育种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项试验从整地、播种、到定植、施肥、浇水、授粉等等。我们都是亲历而为。北京的春天风沙肆虐,气候干燥。我和研究组里的成员几乎天天都要在试验地里经受风吹日晒。尤其是在夏天要头顶烈日,俯下身子一株一株、一朵花一朵花的给甘蓝进行人工授粉。而这些辛苦,比起能够早日育种成功又算的了什么呢。为了更准确地筛选优良杂交组合,我们科研组成员每年都要不辞劳苦,一丝不苟的亲自试配和鉴定几百个杂交组合。稍有几天空隙,他们经常奔波于北京郊区及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了解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情况,传授制种技术。辛勤的培育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年,我和贾翠莹等同志在国内率先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种—“京丰一号”,并使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培育甘蓝一代杂种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和逐步广泛应用。这不仅结束了我国甘蓝品种长期靠国外引进的被动局面,也提高了我国的甘蓝生长水平,对我国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种后,我和课题组又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的报春、秋丰、双金、元春、庆丰、晚丰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解决了甘蓝品种的单一、收获过于集中的问题,使甘蓝在我国市场上可以四季常见。年,我们又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合作完成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其配置的系列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育种创新不停步

江东洲:您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后又育成不同类型甘蓝新品种12个,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研究总结出的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机制及其选育技术等成果,对我国甘蓝遗传育种有重要指导作用。

方智远: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生活中有一种“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你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圈反复的推,每转一周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转动的越来越快。达到某一临界点后,飞轮的重力和冲力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你不用费很大的力,飞轮依旧快速转动而且会不停地转动。当时,“京丰一号”一出来,便得到了菜农的欢迎,很快在大江南北推广开来,然而就在大家为此激动不已的时候,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没想到这个品种产量这么高。一个球有小洗脸盆那么大,七八斤重。有一段时间,北京、天津,包括沈阳、石家庄大街小巷菜店里都卖这个品种。然而,“京丰一号”是中晚熟品种,到六七月份的时候容易烂,所以当时就想赶紧搞不同熟性的品种。不仅要春天种的,还要有秋天种的。有了前期的铺垫与努力,我们在甘蓝育种领域又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并陆续育成了适于春秋不同季种植的报春、双金、秋丰等6个早中晚期配套的优良品种,从而使甘蓝在市场上能够四季常见。第一阶段的目标就是丰产,解决吃菜问题,产量越高越好;后来就是品种配套,早熟的中熟的晚熟的配套。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解决病的问题。菜多了容易烂,不容易储存,品质也不好。办法还是从亲本开始,通过杂交的办法,搞抗病的品种。先后开展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甘蓝抗病新品种选育”的研究,在解决了品种配套的问题后,又把提高品质、抗病、抗逆作为新的课题目标来攻克。经过科学实践和辛勤劳动,终于相继培育成国内首批甘蓝抗病品种中甘8号、中甘9号和第二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中甘11号,第三代春早熟甘蓝新品种。这些品种具有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优点,比原主栽品种平均增产10%以上,亩产值增收元以上。其中,中甘8号和中甘11号两个新品种-年就在我国20余个省市(区)累计推广21万公顷,经济效益达6.04亿元,其主要经济性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丰产性及对病毒病的抗性达到国际同类品种先进水平,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代早熟甘蓝新品种由于具有早熟性好、抗逆性强、品质优等优良特性,-年在28个省市推广22.5万公顷,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7.17亿元,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培育甘蓝杂交种采用的技术途径主要是自交不亲和系,但自交不亲和系存在着人工授粉繁殖亲本成本高、亲本长期连续自交易退化、配制的种子纯度很难达到%等缺陷,而雄性不育系的利用则可解决这些问题。为此,各国许多甘蓝育种科技人员都在进行甘蓝雄性不育技术的研究。我们甘蓝育种课题组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就开始甘蓝不育系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技术和胞质雄性不育技术上取得了具有自主创新性的领先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79--3。经研究明确该材料的不育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优良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并研究建立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繁殖、制种技术体系。利用育成的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16、中甘17、中甘18、中甘19、中甘20、中甘21等6个优良的甘蓝杂交种。其中5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中甘21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中甘17、中甘21等早熟春甘蓝品种,在早熟性、品质、产量以及抗逆性等方面显著优于引进的国外品种,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区20余个省市推广1.33多万公顷。这些新品种品质优、抗性强、产量高,杂交率均达%,比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的杂交种杂交率高5%~15%。甘蓝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的突破不仅在科学技术上创新性突出、先进性明显,而且还有很强的实用性。它可用蜜蜂授粉繁殖,育种成本低,是甘蓝育种技术上的重要变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1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菜的品质要求也与日俱增。就是不仅要高产、稳产,还要品质好、卖相好。老百姓喜欢绿颜色的,所以要选颜色发绿的;里头的芯不能太长,太长了就会影响品质;还有切开以后里面那个结构要好看,比较均匀。一个品种很难十全十美,对自己的品种不仅要看到优点,还一定得看到毛病,然后考虑如何改善它。像“中甘21”这个品种品质非常好,但是它的抗病性不够。6年前后,为了提高杂交种的纯度,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甘蓝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和生物技术育种。原来的自交不亲和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杂交率达不到百分之百,而且得人工授粉。通过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种的纯度可以达到百分之百,还可以通过蜜蜂来授粉。

我们在开展科学实验的同时,十分重视把科研成果尽快应用到生产中。为了推广甘蓝新品种,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了10余个甘蓝新品种繁种、示范基地,30余个良种销售网点。我们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云南等省市生产第一线,只为了让良种能够尽快地撒播在中国的大地上。多年在北京郊区花乡、四季青乡蹲点,在海淀、丰台、通州、顺义、密云等地长期建立繁种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与许多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了让农民兄弟尽快掌握这些技术,我们采用典型示范、办培训班等方法,传授制种、栽培等技术,建立了一整套甘蓝育种繁种区域等方法。传授制种、栽培等技术,区域试验、大面积示范推广一系列的技术体系,使甘蓝新品种迅速推广到30个省、市、自治区,每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50%以上,累计推广万公顷以上。

推广增效为百姓

江东洲:在您的办公室的衣架上,常年挂着一顶草帽、一件雨衣,是随时准备下地用的。您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教农民,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对于农民,您总是充满感情,倾注真情。

方智远: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如果每个人都能尽职职责,国家就好办了。有这种社会责任感,就能支撑着你走下去。年唐山大地震那天,北京下大雨,我把家里的孩子安顿好,就急忙骑着自行车往试验田里赶。一路上余震不断,自行车“蹦蹦蹦”地响,路边的电线杆还在晃荡,我也顾不上害怕,只想着赶紧去看看地里的情况。我们去的时候苗子都淹了,农民还在地里排水,把苗子捞起来。多好的农民啊,他们全心全意支持你,你得给农民干点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西发展战略研究会专家方智远(中)考察农业特色产业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转化成生产力,为了将好的品种推广到农民手中,我和同事们经常下农村,办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制种,如何栽培,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跟农民共享。这些年来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的十几个甘蓝新品种示范基地、30多个良种销售网点,我和课题组的同事跑了个遍。和蔬菜产业有关的劳动力大概有七八千万到一个亿,种菜、贩菜、卖菜、加工等都牵涉到劳动力的安排,也牵涉到农民收入。除了育种,我们还特别关心农民卖菜的价格,甘蓝5毛钱一斤,农民一亩地就能卖上三四千元。种菜比种粮风险大,成本要高,用工量也大,而且很累,收入太低,农村里的劳力就不愿意种菜啦。

振兴民族种业,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很重要。为此,我们与河南、内蒙、云南、河北、天津、福建有关企业合作成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借助企业推广自己的技术;传授经验给自己的学生和年轻科研工作者;设立科技奖励基金,表彰那些在蔬菜花卉领域有所贡献的人。搞育种的关键是看你的品种怎么样,受不受农民欢迎,能推广多大面积,能为农村为产业发展做多少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外种子大举进入,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目前蔬菜种子的80%还是我们自己的,但是需要努力的地方确实很多。振兴民族种业,真正做到产学研的结合很重要,这就是年轻一代人的责任了。我们现在就是把他们扶起来,给他们担责任,给他们提供条件,放手让他们干。

团结协作出成果

江东洲:您是蔬菜遗传育种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次。对于您在甘蓝育种领域的成就,您怎么评价?

方智远: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这些成绩的获得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个人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份子。虽然自己在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自己认为作为科研小组的带头人,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我深沉地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爱着我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我将在有生之年,为我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加努力地工作。

从一开始,我们就把甘蓝杂种优势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改良等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作为课题组的主要任务。40年来,我和团队始终围绕上述目标,团结奋斗,遇到困难不灰心,有了成绩不骄傲。在统一规划下,各个时期的工作有重点,年度有计划。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吸收集中大家的意见,把握各个时期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和各年度科研计划的重点。同时,注意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支持关心中青年科技人员的成长、学习,5名中青年科技人员都有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经历。在研究所下放当时的北京市农业科学院期间,贾翠莹担任课题组长工作,她作风民主且有丰富的育种工作经验,积极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孙培田从年就到甘蓝育种课题组工作,长期担任课题组副组长,作风踏实、工作细致,多年来特别在新品种繁殖推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被返聘仍为课题的新品种制种出力奔跑。课题组其他中青年成员各有特色特长,课题组副组长刘玉梅勤奋执着,杨丽梅聪颖豁达,王晓武和庄木青年科技人员机敏、创新意识强。有这样一支老中青组成的战斗团队,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是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在科研中,我们也注重与兄弟单位团结协作。20世纪70年代完成的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和育成甘蓝新品种、80年代完成的病原鉴定及多抗性鉴定技术是分别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西南农业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兄弟科研教学单位协作完成的。

在担任蔬菜花卉研究所领导期间,作为主要负责人,硕士、博士生导师,我意识到自己身上培养人才责任的重大。我和其他的所里的领导一起,在注意发挥老同志带头作用的同时,也重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尽量传授给年轻一代,努力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及实际操作与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对研究生课题的选择、毕业论文的撰写,都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同时,与其他所领导团结一致,努力工作,带领全所职工共同奋斗。全所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科研和成果开发工作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较大进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职工收入年年提高,优秀中青年人才不断涌现。全所承担的国家和农业部重点科研课题都已完成或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以“中蔬牌”商标注册的良种(苗)销往全国各地,取得的经济效益年年提高。在探求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使研究所初步进入科研和开发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科研能力优秀单位、全国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开发综合能力百强单位、国家机关党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园艺强国需努力

江东洲:众所周知,我国是园艺大国,却不是园艺强国。园艺产业如何发挥潜在优势,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显得尤为关键。对于发展园艺产业,您怎么看?

方智远:园艺属于朝阳产业,它对我国农民增收非常重要,对老百姓的生活也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园艺大国,但要成为园艺强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园艺是我们国家农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园艺包括果树、蔬菜、花卉、现在还包括茶叶。在古代,这几种作物种植面积比较小,而且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园地里面精心培育,为了和大的作物区别所以才叫园艺作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园艺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在农业中的地位和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我们的园艺作物包括蔬菜、果树、茶叶、花卉,它们的经济效益仅次于粮食作物,园艺在农业收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园艺对于人们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家都知道果树和蔬菜是人们每天都必须吃的,特别是维生素C的来源主要是靠果蔬蔬菜,离不开。此外,园艺作物,因为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它也为我国城乡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们国家是一个园艺的大国,很多蔬菜都起源于我们国家,很多的园艺作物都是起源于我们国家。比如说大白菜、萝卜、芥菜,芥菜就是芥菜疙瘩,还有榨菜,这都是芥菜,还有韭菜、芹菜等等,大概有40多种蔬菜。番茄、茄子、黄瓜还有胡萝卜,还有就是甘蓝类蔬菜,北京叫洋白菜,还有菜花,这些都是国外引来的,当然引到我们国家大概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蔬菜它的营养非常多,吃蔬菜主要是摄取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另外就是蔬菜里有人体需要的纤维素、蛋白质、氨基酸等等。吃蔬菜一定要吃新鲜的蔬菜,有些菜如果储存时间长的话,可能要起一些变化。比如说冬天的大白菜如果储存得不好就产生一种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的位置。西红柿是一个营养非常齐全的蔬菜,维生素含量相当高,氨基酸含量也很高,糖份也有,营养成份很全。而且它可以生吃,也可以炒着吃,还可以加工成蕃茄酱,所以西红柿是一个非常好的蔬菜。特别是它有一种成份叫做番茄红素,番茄红素人体自己不能够产生的,必须是靠吃东西,番茄红素最高的是西红柿,其中番茄红素对预防癌症非常有好处,现在已经有研究证实。当然番茄既可以生吃又可以炒着吃,生吃的番茄要吃成熟的,青的番茄不要生吃,它含有带毒种物质。

我们国家园艺产业目前来说是一个园艺大国,在全世界来说,我们很多种类的产能都是第一位的,但是我们现在单位产量比较低,还是需要提高。另一个原因要从质量上来提高。再一个就是生产效率需要提高,因为我国现在园艺产业来说还是小农经济,大部分都是一家一户。这样不好的就是有的地方有点盲目性,今年能赚钱,明年大家都种这个。我国园艺业的发展,要达到一个正常水平大概还得经过10年到20年的努力,要由园艺大国变成园艺强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更多精彩!欢迎扫描下方







































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hq/74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