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深处水武陵仙境流冲出乌江峡谷

        

冲出“乌江峡谷”天地宽

        

乌江一泻千里,汹涌江水昼夜不舍向东流,时而故显矫情卷起朵朵浪花,时而吼声如雷振峡谷,时而温柔款款而行……

乌江流域的九座大型水电站相继建成,钢筋水泥大坝腰斩磅礴乌江,改变乌江的“野性”为“柔性”,彻底颠覆了人们记忆中“乌江天堑”的印象。

如果说,“野性”乌江装点了贵州高原的雄俊,那么,“柔性”乌江则与崇山峻岭相得益彰。岁月更替,沧海桑田,乌江水就这样默然无言地滋养着沿岸的万物:你来,我退;你退,我来!你需要,我就化为雨雾露珠,悄无声息融进你身躯,滋养你,支撑你,成全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依山傍水,思南作为千里乌江城水相衔的五座县城之一,自古得益乌江舟楫之利,庞杂的码头文化已淬炼为“有容人之量、助人之德、成人之美”的“仁义”品行。

乌江文化标高、明代著名理学家里李渭,潜心研究儒学、理学,为官做人以孔子“四不”为准则,以“必为圣人”为人生追求,求知倡“知行合一”;为人持“为仁”之德;为事守“中和”之理;常谓人曰“弥山中盗易,弥心中盗难”。作为王阳明的再传弟子,他与当时清平(今凯里)的孙应鳌、贵阳的马廷锡“三足鼎立”,支撑着黔中王阳明心学大厦,丰富了人类精神家园。毕生追求心境洁净完美的李渭,倡导以“仁”为体,以“行”为先,崇尚“躬行”,传承并突破“知行合一”。

中举入仕,李渭先后于四川、安徽、广东任知县、知州、知府等职。晚年卸职返回家乡思南,潜心讲学传道,在中和山留有“中和”等摩崖墨迹。其时,李渭兴学黔中,开黔北学风,学者如影相从,使黔北文人蔚起,人才辈出。

六百余年弹指挥间,我们观瞻思南县城的八大景之一的“中和夏绿”,置身古树参天的中和山,拜读李渭遗迹“中和”二字,追思一代学人心潮澎湃。

抚今追昔,“中和”何解?何解“中和”?《礼记·中庸》之“致中和”一文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而今,在思南,说起“中和”,就会想到李渭;谈起李渭,就似乎更能感悟这“中和”之道。

资料

国宝文物、“周家盐号”坐落思南县城曾经最为繁华的安化街,整座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平方米,大小居室30余间。由正堂、南北厢房、对厅、盐仓、厨房、龙门等组成。当年,乌江沿岸盐号星罗棋布,思南就有70多家盐号,现已烟消云散。“周家盐号”是黔渝乌江沿岸唯一留存的盐商建筑,它无声记录并见证乌江曾经的辉煌历史。

“周家盐号”亦记载了思南这片土地海纳百川的胸襟。19世纪30年代,乌江下游的重庆龚滩的周镐璜父母早逝,家境困窘,生活无着。15岁的周镐璜携带一把短刀,溯江而上孤身来到思南,投靠亲友寻找出路。从街头的小摊小贩做起,他手头慢慢有了点余钱,就逐步扩大生意,涉足盐业贩运批发,足迹遍布黔中、湘西等地。最后,从食不果腹的逃难少年华丽转身为腰缠万贯、富甲一方的商界奇人。

后来居上,周镐璜成为黔渝商界的后起之秀,是思南接纳并成就了他,其回报的是买卖公平,童叟无欺。据传,官府铸有“仁义”字样的公平秤砝码长期寄存“周家盐号”,街市买卖有争端,就来此请其解决,双方微笑而归。

踏浪乌江,周镐璜功成名就,他本可衣锦还乡,亦能告老还乡。然而,腰缠万贯的他于清道光年间耗资3万两银元,在思南安化街的黄金地段建造了气势恢宏的“周家盐号”。再后来,他迎娶了一位美丽贤淑的思南姑娘,以自己拟就的家训“创业危艰,守成不易,唯忠唯孝,克勤克俭”为基准,投身像乌江暗波一般涌动的商海。周镐璜死后没有落叶归根,家人尊他遗愿安葬于思南城郊息乐溪。其一脉相承的后代现有多人,开枝散叶般居家各地。

年,侯国佐大学毕业后来到思南塘头从事棉花研究,10多年的坚持不懈努力,成功实现棉花制种。年,38岁的侯国佐遵命转行半路出家研究杂交油菜,面对一片空白他没打退堂鼓,主动挑起重担。几年后,贵州所有油菜科研项目因难度大纷纷下马,全省只有侯国佐还在坚守油菜育种的梦想。后来,侯国佐在试验田里发现一株变异的油菜不育植株,他以此为起点加快科技公关,解码了后被命名为“AB”的这一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材料的遗传规律,创建我国甘蓝型隐性和不育杂交油菜研究和应用体系,并成功选育出油研5号、7号、8号、9号等数十个“双低”油菜杂交组合,广泛推广于贵州及长江流域12个省市(区),面积达余万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比翼齐飞,创社会效益累计亿元以上。他先后担任贵州油料科学研究所所长、首席研究员等职,荣获首届贵州最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种奖励。

乌江岸边肥沃的土地成就了侯国佐的梦想,第二故乡思南给予他丰厚的回馈,他从普通的科技人员成长为全国著名油菜专家。

受惠的农户叫侯国佐“油菜大王”,有人叫他“贵州袁隆平”,他是全体贵州农科人的旗帜和骄傲。“辛勤耕耘五十二载,硕果遍及大江南北”,这是贵州农科院赠送给侯国佐退休时的对联。75岁的他淡淡地说,与其称他是油菜专家,不如叫“油菜的朋友”更贴切些。

因水而兴的思南县城,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与事就发生在乌江峡谷。在冷兵器时期,大岩关、小岩关、得胜关和太平关“四大关”既点缀了乌江的山水,又护卫城里的市民。借古喻今,思南现已突破四大关隘的“大山意识”“盆地意识”,全力以赴冲出“乌江峡谷”,以乌江水容纳万物的胸怀积蓄跨越发展的力量,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洪流,以夸父逐日的激情追寻梦想重铸辉煌。(铜仁日报记者张勇)

          

白鹭湖:山水和鸣酬渔歌

    

落云绕青山,高峡出平湖。距离思南县城约20公里处,一座气势恢宏的电站横亘在乌江干流上,很是壮观。远远望去,电站那头的风景已被坝体掩盖,只见远远的青山与白云无缝衔接成为一幅美丽画卷。电站这一头,滚滚乌江从绝壁峡谷中奔流向东,宛如一条绿色的绸缎,向下流淌延伸,看不见尽头……

思南白露湖风光任浩摄

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向前行驶,电站那头的风景也渐渐地明晰起来,清澈的湖面上飘着一艘快艇,周围不高的山坡上住着一些人家,这就是因乌江思林水电站修建截流而成的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因境内有多达多只白鹭而得名。整个白鹭湖景区水域面积为平方米,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东起思林电站大坝,西至文家店,南达三道水,北抵四野屯保护区。曾经一泻千里的乌江,在此变了模样,更添了些许静谧、诗意和灵动……

乌江是贵州的第一大河,陆运交通还未兴起时,乌江沿岸的居民利用水资源进行最原始的运输,通过水流把外面的东西运进来,里面的东西拉出去,沿江地带居民世代依靠乌江繁衍生息,靠着这一条江水与外界互联互通。

来到思林乡杨家坳村岩门组,这里的62户人家都是从江边搬上来的。听村里人说,很久以前,运货靠江,人们将货物进行捆绑后从上游顺流而下,在下游进行拦截。而后船运兴盛,这里成为一个热闹的地方,村口就有一个渡口,木制的小船用于载人和拉货,通往思南县城、文家店、邵家桥等地,满载货物的大船也大多会在这停靠。然而因村里经济基础差,没有能力打造一艘大船来进行水上运输,杨家坳村村民只得在码头上做苦力打零工,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耕地种植,沿江两岸的村民只得“望江兴叹”。

历史的转折既是必然又有偶然,由于乌江流域峡谷多、水流落差大,20世纪70年代已着手思林电站的勘测设计,最终于2年开工修建乌江思林水电站。大坝截流后乌江正常蓄水位上升至米,沿江两岸低处的民居和土地将被淹没,必须实施整体搬迁后才能下闸蓄水,岩门组、尖安子组村民从江边向上移居,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张维乾曾是岩门组的贫困户,搬迁后的半年内他开始养蜂,从以前在老电站打零工年收入几千元到现在年收入三四万元,张维乾不禁感叹“现在的生活好多了”。周边的农户还看准了水位上升后的发展空间,有的开起了旅游船,有的办起了农家乐。

资料

思林电站成功蓄水后,坝区形成高原湖泊,为植被营造了更适宜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该县规划建设总面积.8公顷的思南白鹭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包括黑滩河、六池河等支流和部分流域层,湿地面积为.9公顷。如今,该公园通过评审正式命名,还荣获“第一批全国森林康氧基地试点”。公园内有国家保护种类以及珍稀植物柔毛油杉、银杏、楠木、红豆杉等野生植物共种,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胭脂鱼、岩原鲤、鸳鸯、红腹锦鸡等野生脊椎动物共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两栖动物、鸟类、兽类达86种。

“起平湖,翔白莺,掠过绿荫树。回首清波,难舍久居处。肩云几艘游船,葱茏览胜,渔歌答,悠然欣渡。”古诗中所描绘的胜景与今日的白鹭湖别无二致,置身于此,宛若画中。(铜仁日报记者谭霜)

审核:蒲智

初审:杨胜花

统筹:张清玲

编辑:杨彪

校对:余佑彪









































皮肤病专科医院
杭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jz/4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