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种子按粒买,国产种子也不赖
近日,《经济参考报》报道了国内种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致使“洋种子”大行其道,国内菜农购种受制于人的消息。
诚然,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也存在着诸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研与生产脱节、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管理体系弱等问题,但国产的种子就真的不行么?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君不见,辽宁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过去的11年中已经培育出“佳丽”黄瓜、“美琳达”粉果番茄、“紫寒星”紫萼长茄、“新托妮”杂交甜椒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这些新品种能使产量提高30%,又同时具有很强的独立抗病性能,日渐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宠”。如今,它们已经在全国7个省区推广种植,种植面积达4万多公顷,使20多万农户受益,带动农民年均增收8亿多元。
君不见,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为首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甘蓝杂种优势育种研究,育成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甘蓝系列新品种20余个。并于21世纪初,与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稳定、规模化的甘蓝制种基地,极大地提升了国产蔬菜种子的竞争力,有力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君不见,在合肥举行的“蔬菜优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与推广国际培训班”,来自越南、泰国、孟加拉等9个国家共20名农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了瓜果蔬菜种植技术的培训,合肥培育的无籽西瓜、南瓜、辣椒、番茄等瓜果蔬菜种子,将随他们回国,漂洋过海,播种到世界各地的土地上去。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我国蔬菜种子在研发上成果显著,为何农民们还是“好种难求”?这就涉及了如何解决种企与菜农之间断层的问题。
首先,企业化品牌化是必然趋势,未来的种业一定会是企业化和品牌化,种子市场会由分散走向集中,一大批的小型种企将会面临洗牌的危险。
其次是互联网技术发展乃是大势所趋,以后推广、订单及交易都会在网络上完成。种子销售互联网化,意味着销售透明度、统一标准化、客户选择性、新产品普及等一系列问题将迎刃而解。
只要有好的种子,有完备的销售渠道,相信终有一日,我国的亿万农民也能通过“中国好种子”自主培育出高档蔬菜品种。(呱呱三农编辑:蒿珺)
声明:本号发布的文章主要用于农民学习种植交流,小编努力准确标注来源,如果来源有误,或者标注不清楚的请联系小编,或者在文章末尾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精选,准确标注!有优秀文章欢迎互留白名单,资源置换,互相支持!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