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乡土两味
寻找质朴生活,回到安静阅读:点击上方"读书村"↑订阅
推荐一篇往期精彩好文↓
今年的伏天气温高,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使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不怕热的人都叫苦不迭,更别说像我等长期蛰伏秦岭深山,未曾经历过这般气温,怕冷更怕热的人了。天天盼着能下一场大点的雨,气温能降一点,越是盼望越是没有雨,偶然响了雷,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么就来点太阳雨,气温还是降不下来。看看还有两天就要立秋,盼望天气能凉快一点。虽然“秋立起来了,有二十四个秋老虎“一说,更有“伏干不算干,秋干连根剜”的农谚。但必竟“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希望立秋那天能下一场雨,应个节令,让秋别“立”起来了。
立秋这天除了盼望能下一场像模像样的雨,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换泡菜坛“,再忙也得做。家乡的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泡菜坛子,坛沿装水,坛内腌泡鲜豇豆、蒜苔、白菜、红白萝卜、包包莱、大蒜、乌红辣椒、黄瓜……放青盐、生姜、鲜花椒、鲜木瓜、冰糖、薄荷、紫苏等香料调味。不仅能长时间保存刚产出来的鲜蔬菜,还吃起来方便,非常适合秦巴山区人的酸辣口味。烧点稀饭,捞出点泡菜就可下饭;炒点泡菜调在面条里,味也不错;泡莱炒洋芋丝,就更别具风味了;做酸辣鱼离不开泡辣椒了……
——陈永明:《乡土生活:立秋时节的泡菜坛子》
佛坪乡土两味
文
陈子煜
采南山蕨草,饮三江清水,终是不及家乡的莼鲈之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家乡食物的味道总可以在第一时间唤醒你舌尖熟悉的味蕾。自家的厨房也从来都没有太多花哨的技巧,人生中的味觉养成从这里开始,即使多年以后他乡偶遇此间滋味,也难免倒缘香味忆回乡。
折耳根
折耳根是家乡对鱼腥草的称呼,其带有的独特的腥臭味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它,然而家乡的人们却很喜欢采其食用。鱼腥草源于它那类似鱼腥的气味,至于为什么叫折耳根大概来自于它那尖犁状叶子的形态了。前者来源于味道,后者来自于形态,各得其所。折耳根地上的茎叶凉拌最佳,清脆爽口,唇齿间充斥着活波的滋味。母亲做得凉拌泽耳根,一直被我认为是最好的味道。其制作过程也并不复杂,盐渍十多分钟,加入些许蒜蓉和几节干辣椒,再淋上一烧热油炝拌开来,鱼腥味也去了十之七八。简单的方法留住了最原始的野性,越嚼越香,下饭最妙。
小时候,春天放学之后最喜欢和小伙伴去挖折耳根,这也是我们逃避作业的常用借口,挖折耳根也就成了一种乐趣。折耳根喜欢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田埂边和沁水的堰渠边最多。不只采茎叶更是要掏出它那一节一节白嫩的根来,根用来和绿豆一起炖煮,夏日里清肺去暑最好不过。相比于炝拌的滋味来说,和绿豆一起炖煮的泽耳根则显得寡淡无味,小时候并不喜欢此般滋味。然而在母亲想来滋味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对身体好,在她的监督下总得不情愿的吃下大半碗去。
自从上大学之后,很少再能吃到折耳根了,偶尔在回家是吃到,却也是大棚里种植的了。虽然味道相同,但是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至于后来接触到和折耳根具有一样风味的榴莲、臭豆腐之类,虽然风格相似,但终究“月是故乡明”。因为不熟悉,所以无感情,并无喜欢之感。想来已是很久没有去田埂上挖过折耳根了,家乡已经没人种田了,干涸的田埂上长满了杂草,已是很难再找寻折耳根的踪迹了。
乌药
儿时的味觉深植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些滋味一旦生根发芽就很难再忘记,这是不自觉的本能。佛坪人历来就有在冬季吃乌药的传统,这种习惯从何而来已无从考证了。乌药有毒,稍有疏忽就会命送黄泉,但这仍抵挡不了佛坪人对它的喜爱。佛坪人吃的乌药实际是中药附子,本身具有回阳救逆和逐风祛湿的功效,却也是大毒之品。而佛坪人食用乌药一次就是一大碗,更是有连食数天的一直吃到开春。煮食乌药时必须煮够火候,一般要煮一对时也就是二十四小时才可食用,没有煮够火候的火候的乌药吃了则会中毒。听说以前煮乌药煮好了以后都是老人先吃的,确保煮熟无毒以后才让后辈食用。如此危险,却仍不舍弃这种食味,这大概与江南人“拼死吃河豚”有的一比。
煮好的乌药表皮为黑褐色,汤呈漆黑,咬开后是黄褐色。论其滋味苦的单纯并不惹人喜爱,儿时并不喜食此物,现在的回味无穷竟不知是何时钟情于它的。初食此味是奶奶的手艺,奶奶煮乌药总要盯着炉火,夜里也要起来四五次添柴看火,煮一次乌药总要耗时费神的花上两天时间。奶奶食素,和乌药一起炖煮的只有干板栗、花生以及一些豆类,汤色浓郁,味苦而回甘。儿时虽不喜欢,但每每也被哄着吃下小半碗,成为儿时独有的味道记忆。后来母亲也煮乌药,但用熬更守夜的苦等了,洗好的乌药同五花肉一起放入高压锅,加入冰糖,封盖炖煮六个小时就熟了。乌药细软粉糯,猪肉入口即化,甜苦交融中少了那一丝烟火滋味。冬日食乌药是佛坪人药食同源的智慧,乌药原始的苦味融入冰糖的甜味,说不清是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如同人生的滋味。对于家乡这种特有的味觉记忆,情不知所起,却又一往而深。
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美食,但不管是平淡的兰州牛肉面,还是滋味丰富的福建佛跳墙,四方食事,终究不敌那一碗家乡烟火。馋性千娇,难忘的还是家乡味道,这种味道刚到舌尖,又上心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种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END—
陈子煜,本名陈晨,在网络和报刊发表有散文作品等,现就读广西某大学。
读书村dushucun—鲜活·有质地·接地气主持人:丁小村
联系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