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唠唠老黄县有哪些特色美食下

 

这期咱们接着

唠唠老黄县的特色小吃~

老黄县特色小吃

1.烩火烧

  可调多种口味,以海鲜风味为例。

步骤:

1.火烧改刀成棋子块。最好是杠头火烧。若找不到杠子头火烧得加一步:火烧块沾鸡蛋液在油里过一下防止烩出的火烧“弄”。俺曾在个三星的店里自备北马火烧让厨房给烩,大厨照此走了一遍油却是蛇足,正宗的北马火烧是不会“弄”的。

2.下海杂拌汤的各种海味,包括海米、虾肉、扇贝丁、海蛎子肉、海兔都能用,若用乌鱼或鱿鱼随便改一下刀,配菜黄瓜、胡萝卜改刀为片,黑木耳发好洗净。

3.起油锅,蒜片和米醋炝锅,加胡萝卜和木耳稍翻炒,添汤烧开,下备好的海鲜和黄瓜焯熟,用漏勺把所有的固形物都捞出。

4.文火把汤再烧开,撇去浮沫,找口,加胡椒粉,勾薄芡(比吃面的卤薄),加火烧稍煮一会儿入味,淋明油出锅即可。

  若吃猪肉风味的可用肴,炝锅改用葱姜米和酱油,不用捞肉来勾芡因为肴不怕火大了“老”,这样可比老北京名吃“卤煮火烧”。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卤煮火烧是80多年前山东传过去的,没准就是北马人干的呢。

2.糖瓜叠糖

  前一阵儿《龙口报》上有一篇怀旧文章提到,是用祭灶的糖瓜重新融化,加炒面做成。另外还提到旧时年根下有芝麻糖会,四乡的糖瓜做坊咸与赛会,极尽各种奇技淫巧,所制糖瓜大者粗如儿臂,可饱一壮汉。

(网络配图)

3.面鱼儿

  相比于油条的“单薄”,我更喜欢家乡面鱼儿的“实惠“。一口咬下去不似油条的“空”,而是“满口”,有“内容”,因为接触油的比例减少,所以油腻感也相对小一些。

  先打酵子:过去用老面,现在只能用酵母了。即用较多的温水加入半袋酵母,加入较少的面(差不多像打浆糊的稠度),盖上盖子,大约1-2小时,依发起来了为准。(但发的太大了,面鱼吃起来不筋道,反倒吃油太多,不利健康)。备有少量苏打水,具体放多少苏打自己慢慢实践吧。将苏打水加入到酵子里,和匀后,开始加入面粉。基本和成和炸油条的面差不多。即面从盆里抻起来不易断裂为准,放在一边醒上10-20分钟左右。就可以炸了。

4.龙口粉丝

  主要用于吃火锅、凉拌菜和做点心,旧时算高档食品,普通百姓吃粉条,原料是地瓜的,比粉丝粗,还有一种扁的,叫宽粉。现在的粉丝纯用绿豆的不多了,原料混豌豆还算好的,次的用地瓜粉,用玉米淀粉的最次。

  龙口粉丝丝条细匀,洁白透亮,富有韧性,口感滑爽,久煮不糊,营养丰富,食用方便,是家庭及饮食热烹、冷拌之佳品。

5.盒粉

  粉浆加适量明矾和食盐,直接倒在开水里煮沸,注入一木盒模子里冷却,盖上清水浸湿的白布,切成方块沿街叫卖,吃法是切成拇指大小的块,加菲菜末、虾皮,用食醋和芥茉凉拌--加热就化了。谚云“醋酸芥茉辣,虾米一大把”,就指吃拌盒粉。夏季老黄县县城的大多饭店都可点这一道菜,沿街叫卖的也不少。

与盒粉相似的另一种吃法

叫“hemengudou”

“蝌蚪”的意思

用大孔漏勺漏粉,手上加巧劲,粉浆不连续地漏下,以大水滴状落入沸水,保持形状在水中烫熟,像一群上下翻滚小蝌蚪,冷水中过一下,带着红的辣椒、绿的韭菜和黄的芥茉调好了卖,芝麻油和芥茉的香气远溢。

6.海锥儿,海菠萝,辣肉

  海锥儿。用钥匙的圆孔掰去尾部,用嘴一吸肉就到口了,虽小却鲜美无比。

  海菠萝。种类较多,用针或牙签挑来吃,大都比海锥儿的肉多。有些种类的海菠萝腹足上的厣是石灰质的,吃完了海菠萝肉孩子们往往爱把它贴在脸上扮痣。近几年新出了一种浅黄褐色外形像海螺的,名“海瓜子”,熟了后肉在壳外露一点儿,大都不用挑,用手能拉出肉来。

  辣肉。个头较大,味有一点儿古怪的辣,挑着吃时一般不容易把肉都拉出来。

  蛏。因外形像人的指甲,又称“海指甲”,与前面的几种不同,它是双壳纲的,在沙里生活,赶小海是捡不着的,过去要初一十五逢天文大潮,如果风向合适,潮水退得远,海边人称“大靠”时才能挖到,煮熟了扎成一把一把的卖,不如海锥儿和海菠萝常见。这几种小吃现时也有,串乡卖的却少,价钱也贵多了,医院西有一个摊,常年卖。

7.石良金家拉面

  石良是黄县旧治之所,其乡淳朴好客,饷宴往往要吃一下午,客人进门先打鸡蛋水,也就是荷包蛋,午饭时先上面条--这是宴席的开始--然后上菜哈酒,延续到晚饭时分上饺子才结束。小型的家宴面条可以擀,若是娶亲、上梁就要拉面了,老黄县人称之“摔面”,高明的拉面师傅手下面条不仅可粗可细,还能圆能扁。拉面并非人人能为,一个村里大都有若干名技术娴熟的拉面师傅,邻居家有客时好去帮忙,开放后就有头脑活络的在城里开店,所以黄城的拉面馆多以“金家”、“老金”、“大金”为名,以示是石良拉面最有名气的大金家或小金家正宗师傅掌厨,风靡全国的兰州牛肉拉面在黄县反无市场。最正宗的石良拉面在国道黄城集村旁,县城里则以绛水河畔一中路口西的那家“老金”最为有名,其店殊不雅洁,也往往有食客跑好几里地去吃。

8.北山淡水鱼

  黄县人传统上不大吃淡水鱼,嫌其“土腥气”,“战山河”的年代很修了几个大水库,便有了青草鲢鳙,便开始想法子吃它。北山淡水鱼系用8,9斤甚至10数斤的大鱼,秘加数味香料和中药煨制,很香稍嫌腻。现在店子迁到了县城,不知现在做还是不做。屺姆岛鲈鱼与北山淡水鱼有同工之妙,是大条鲈鱼炖的,却须跑到岛上去吃,从县城过去有6,70里地。

9.巧饽饽

  农历七月七,用和了油和糖的发面,在小小的模子里“磕”出小面饼,烙熟,串成串,最底下是双鱼形状的巧饽饽或花红果儿,挂在脖子上,掳一个吃一个。吃不完的,挂在门框上风干了,正月初一油炸了吃,谓能“碰巧儿”,比如,你赶某个航班迟到了10分钟,碰巧儿那个航班也晚起飞15分钟云。

10.憋辣菜

  把球茎甘蓝(就是黄县人所称的“疙瘩”)用特制的擦子打成细丝,混一点萝卜丝放到密封的容器里“发”几天就得,吃时挑一点儿加醋和香油,特别“冲”。事实上在“发”过程中是球茎甘蓝的活细胞启动“愈伤作用”产生了芥茉油。早年的黄县民俗年初一拜年要“哈”酒的,小辣菜和黄豆芽几乎是家家都备的标准菜。

11.春燕

  农历三月三时,用极硬的发面捏成各种动物人物(必有燕子和三条腿的蟾),蒸熟,上色,晾凉后再刷上清漆,维妙维肖,却是面塑工艺品,不是拿来吃的。旧时由媳妇的娘家做了送到婆家分给亲戚邻居,暗含工艺比赛的意思,所以村里常有巧手的妇女被人央了去帮忙(现在则是给多少钱做一套了),结婚第一年的媳妇必送。

12.椿芽

  早春采下楝科植物香椿的嫩叶,择洗干净后加点细盐揉一会儿,盖起来“发”一会儿就得。在过去没有冷藏条件时,往往加很多盐,可以保存经年,颜色都发黑了,现在揉好的椿芽可放到冰柜里。椿芽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拌黑粉、炖鱼,最经典的吃法当属剁细了,和葱菜(就是切细的大葱加酱油)一起吃爆锅面。俺不知道椿芽在其他地方普及的程度,反正直到现在给东北亲戚寄椿芽还是黄县人常做的事。下面再介绍三种椿芽的吃法。

(1)香椿鱼。将发好的椿芽扑上干面粉,直接下油锅炸酥即可。做时注意要把香椿打扑打扑,让叶片舒展开。俺曾经在黄县的一个饭店里吃过挂湿糊炸的,也是炸酥了,油而不腻,心中是暗暗叫绝,不知诀窍。

(2)香椿丸子。黄县老家的正宗做法,关键是外挂糊,椿芽的香气无损。取五花肉剁茸,与香椿末、葱花拌均,比例以咸淡口合适为宜,挤成丸子备用。糊只用鸡蛋和面粉,和匀,稠度与打米汤差不多,挂在丸子外面下油锅炸熟即可。

(3)香椿蛋饺。此饺要在热锅里包,馅与前面的丸子相同或根据口味改良,皮只用鸡蛋液,将尖底锅在微火上烧热了,用干净的纱布醮点油在锅底抹一下,放一点儿蛋液摊成蛋饼,待下面熟上面还粘乎乎时放上馅,用蛋皮包好,另一面稍煎,成形就取出做下一个,都做完了的蛋饺或蒸或炸或煮,搞熟就得。

13.红咸菜

  黄县“过日子”的人家都有一口大咸菜缸,每年秋加大碴盐以及做酱油时剩下的酱油麸子,腌的“疙瘩”、大萝卜和芥菜樱子,顶全家人大半年的“就头”。多数人家吃咸菜捞出来洗洗切切加点香油味精葱丝拌拌,也有切好了加花生油放“得禄碗”里(吃惊么,据考证那种碗就是这么叫的,此是题外话)熥熟了吃的,据说用“得禄碗”熥的,其味自好。说几种特殊吃法。

(1)红咸菜。此法较普遍。春景天里,勤快的主妇往往把多余的除年咸疙瘩捞出来,反正两面切花刀(像南方的拉花萝卜)或擦成粗丝晒干,收起来保存很长时间。吃时,将红咸菜用水泡软,切成粗条,加入花生油,葱、姜、蒜和大料瓣,用“得禄碗”熥,或者放高压锅蒸。前些年家母和外母每年都晒,一包一包地送给几个成家的子女,特别是在外地工作的女儿们。现在黄县很多饭店也提供红咸菜,称“大肉咸菜”。

(2)鸡瓜齑。此物不知别家做不做,其实就是鸡丁炒咸疙瘩丁,但要用鸡油(杀鸡时从鸡肚里能掏出不少水油,稍炼就得)炒,并放很多香菜。先祖吃咸菜最好此法,但老人家在世时生活不好,也就是过年时杀一只鸡,头爪打在“冻”里,好肉用来炒咸菜,一只鸡炒一大盆,每餐盛一小碗吃就行,印象里鲜美得很。先祖母家的咸菜也很有些来历,酱从先曾祖母甚至更早一直传下来的,缸本身也是很漂亮的前清文物,所腌的咸菜在一中读书时拿到学校里,小牛吃了服得很。

(3)瓜齑包子。蒸韭菜包子时不加盐而用瓜齑调咸淡,肉却须用五花。县城东关有个“老杨蒸包铺”,所卖蒸包馅为秘制,据说在解放前就出名,前几年老杨经营时很去吃过几次,有时去早了没出锅就等一会儿,和老杨聊聊天,看到厨间里有大盆大盆的瓜齑丝,很是怀疑所谓的“秘”可能就是瓜齑。

14.盐花八大蛸

  八大蛸是老黄县人对它的土称。也许因其有八条腿,老黄县人称其八腿蛸、八大蛸。八大蛸嘴巴在腹部下面,八只脚都长在嘴边。据说八大蛸如墨的胆汁可以用来写字,但一年后字迹会消失。

  盐花八大蛸在老黄县有着悠久的趣吃史,过去没有精盐,人们把大粒海盐捣成小颗粒,但不是末,所以称盐花。

  八大蛸是煮熟的,吃是整个吃,先用手抓起八大蛸,然后将八大蛸滚圆的大肚子,在盐花上蘸一下,张开大口咬,细嚼慢咽,皮嫩肚香,吃完第一口再蘸盐花吃第二口,正常情况下,两口就可以吃完大肚子,再蘸盐花吃八条腿。

  这么好吃的东西,老黄县人怎么能独享呢,黄县人请客,或家宴或饭店,一般都少不了盐花八大蛸这道菜,而且,老黄县集市上也有专门卖八大蛸的商贩。

▼▼▼

  时至今日,人们又创新了许多八大蛸趣吃,如火锅涮八大蛸,将乱爬的八大蛸扔进火锅里,涮吃爆炒八大蛸腿、凉拌小八大蛸,有的人家还包八大蛸水饺,用八大蛸墨汁调面做饺子皮,用八大蛸肚皮和腿做馅,加适量的肉和韭菜,用八大蛸墨汁调面煮出的水饺,黑亮且带海鲜味,可以说是皮鲜馅鲜一团鲜。

(▲八大蛸水饺)

15.鱼酱饼

  旧时去一中的桥附近有个“黄县鱼业社”,常年卖咸鲐鲅片子,买回去后,“得禄碗”里装满切好的白菜,切一块儿鱼放到菜上面,加点儿葱花儿和油熥熟,头两顿只吃里面的白菜,白菜捞净了加点儿再熥(鱼其实也太咸吃不得),几顿后咸味轻了才由家里老人把鱼吃了,剩下的汤搅上黑面,象做鸡蛋饼一样烙熟,就是所谓的鱼酱饼,是拿来下饭的东西。听内子介绍她幼时家里吃“盐熥”,问明了才知,就是盐水加面,熥熟了下饭。

16.春饼

  龙口人都爱吃的春饼,到底有啥特别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老黄县春饼和北京烤鸭、京酱肉丝以及肯德基的鸡肉卷吃法类似,都是饼卷菜。

  然而,比起其他几种,龙口人对春饼情有独钟,旧时老黄县有这么个食俗,立春这天家家户户烙春饼,吃春盘。

  虽然无法考证这个食俗是如何形成的,但从史料可以看出,这个食俗蕴含着老黄县人,喜迎春季、祈盼丰收的愿望,之后一代一代老黄县人将这个食俗传递了下来,一直到清末民初,立春烙春饼,吃春盘这一食俗,突破了春日的局限春饼春盘逐渐成为,老黄县人春天的大众化食品。

  所谓的春饼,就是面粉烙制而成的薄饼,做春饼一定要用烫面。

  吃春饼,一般要卷着菜吃,而春盘,就是人们吃春饼的小菜。

  这些小菜也是有讲究的,要用时令蔬菜,说到吃春饼的时令蔬菜,就不得不提一下,咱老黄县的旧日春八鲜。

要知道早些年没有暖棚冷库,蔬菜都是按时令上市,而春八鲜就是立春以后当令的八样春菜,分为家八鲜与野八鲜。

野八鲜是芥菜、苦菜

野蒜、曲曲菜

扫帚菜、马周菜

榆树钱、槐树花

等八种野菜野花

而老黄县人吃春饼

一般用家八鲜

家八鲜是人工培育的蔬菜

大致为韭菜、菠菜

芹菜、小白菜

豆芽菜、水萝卜

发芽葱、香椿芽

↓↓↓

吃的时候将春饼揭开分成两层,其中一层放在空盘里,抹上炸酱,放上葱丝、黄瓜丝,加几样熟菜,然后用饼卷成筒状,其中一头向上折起,以免菜汁外流,就可饱餐了。

此外,吃春饼时还讲究

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

取吉利的意思

春饼吃的是兴趣、气氛

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

确实是富有地方特色的花样饭

总之,春天里吃春饼

已经成为我们春天必备的环节

咱们老祖宗也给这个过程

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寓意

这不仅象征着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且更是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象征

跟亲人一起烙春饼、吃春盘

是一种幸福

春天里大家千万别忘了吃几个哦

吃完,看完记得播一下吖

把我们的文化传承下来









































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xg/4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