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小菜一碟,原来这么有故事
▲点击上方“中华手工”,进入温暖的手工世界
榨菜,大家熟悉的一种家常食用小菜,
放在餐桌上毫不起眼,
似乎难登大雅之堂。
但可看千万别小看咯!
在世界范围内的美食中,榨菜也占据着一席之地,
它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
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
年,榨菜始见于重庆涪陵区,时称“涪陵榨菜”。对于食客来讲,榨菜只是佐餐的一碟小菜。但之于涪陵人,榨菜是印在脑海中的记忆,是长江的江风吹来的阵阵菜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淡忘和抹去的过往。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在老一辈涪陵人的记忆中,每到青菜头成熟的季节,家家户户都要做榨菜。整条街上,家家户户门前,硕大的簸箕上堆满了洗净的青菜头。张家的婆婆、李家的爷爷在冬季暖暖而薄薄的阳光下,懒洋洋地开始边拉家常边切菜。▲为了利用江风脱水而搭起的长长菜架,十分壮观。
到邻居家的菜坛里抓一把榨菜来尝鲜,是老涪陵人童年记忆里最快乐的时光。只是,时至今日,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涪陵人,对于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方法,大多也只剩下记忆里的一些印象而已。
幸好还有这么一些人在坚守着这个有故事的味道,身为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万绍碧,便是其一。
在她的记忆里,晾晒青菜头的景象则更为壮观,“长江两岸都搭起菜架,挂满了一串串新收获的青菜头,真的是一江碧水,两岸青山。传统工艺利用的是江风脱水,自然风干,而不像现在是用盐来脱水。”
三腌三榨世代传承▲万绍碧始终坚守着涪陵榨菜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一手创办了“辣妹子”榨菜品牌。
传统榨菜的手工制作技艺,其关键所在就是“三腌三榨”。每一次的晾晒、腌制、压榨都饱含着技艺传承所留下的宝贵经验。作为传承人,万绍碧制作的手工榨菜,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又糅合了自己母亲一辈子的制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这个味道,既是百年历史的沉淀,又是两个女人由心至手的传承。▲风干的榨菜丝要经过反复淘洗,去除灰尘和杂质。
“小时候,我会跟母亲一起,背着风干的菜丝到水塘去淘洗。洗完之后,母亲还要用木棒继续捶打,通过这种捶打把菜丝里面的苦水给排出去,榨菜才不会有苦涩的味道。”接下来的一道工序是压榨。▲没有专业的工具,老涪陵人就用制作豆腐的箱子来对榨菜丝进行压榨脱水。
在过去,传统手艺人制作榨菜时并没有专门用来压榨脱水的工具,人们利用的工具是制作豆腐的箱子。把淘洗干净的菜丝放入豆腐箱,伴随着整齐的劳动号子用力地进行挤压,菜丝里多余的水分便徐徐滴出。
拌料、入坛,最后封坛。为了使腌好的榨菜有独特的风味,万绍碧还遵循了母亲交给她的秘诀:把干玉米苞叶铺在菜丝上,再进行封口。“现在很多人用塑料纸来封口。在我小时候,没有塑料,母亲就用砍下的芭蕉叶来封口。”
风干、淘洗、压榨、拌料、装坛等12道工序之后,便是充满期待的漫长等待。至于什么时候开坛,“一定不能开早了,不然发酵的时间不够,香气就出不来,榨菜也不香、不鲜、不脆。”这是万绍碧的记忆中,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过的一句话。“想要体现它的鲜香嫩脆,一定要等到装坛之后的天才能开坛。一开坛,满屋子都香。”
▲古老的院子里,工人们展示制作涪陵榨菜的12道传统工序。
至今,万绍碧的家里都还保存着很多老母亲使用过的,甚至是她的爷爷奶奶留下的榨菜制作工具。“这些都是家里的宝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的、民间的技艺都濒临失传。万绍碧却在自己的坚守与执着下,用20年的时间打造了她的“辣妹子”榨菜王国。“榨菜跟我们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我们家,早餐、中餐、晚餐,端上桌的几乎都有榨菜。”在万绍碧的眼里,涪陵榨菜的制作技艺,不仅仅是手艺的传承,也维系着她对家庭与生活的热爱。这份真挚而质朴的情感,与这个承载岁月的涪陵味道,也会随着涪陵榨菜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一直传承下去。古老院落里的楼层廊道,挂满了“风脱水”后的菜头串和原始的制作工具。用力压榨时呼喊的号子,让手工榨菜的久远记忆又重新活了过来。
文/谢静?图片提供/杨润渝三子高建设
本文节选自《中华手工》年12月刊
尊重原创,欢迎转载
后台回复“转载”查看详细要求
·END·
随手转发点赞,是手工酱的传统美德
可能你还想看:
《睡在龙猫的怀里,抬头就是星空,家里还有一只恐龙!》
中华手工
传承文化引领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