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的种植栽培生产技术要点,你了解多少,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主根基部粗大,深达60cm,须根多,根群横展半径可达80cm左右,主要密集于30cm以内土层中。易生不定根。子叶肾形,初生叶和幼苗叶有明显的叶柄,从莲座叶开始叶柄逐渐缩短、增宽,有明显的叶翅,叶面光滑,肉厚,覆有白色的蜡粉。叶色因品种而异,有蓝绿、深绿、黄绿和紫红色等几种。
早熟品种有10-16片外叶,中晚熟品种为24~32片,分别以2/5,3/8的叶序着生在短缩茎上,形成莲座叶丛,是主要的同化器官。顶生叶图形抱合生长构成球叶。营养生长时期茎短缩,顶端优势较强,侧芽始终处于休眠状态。总状花序,十字形,淡黄色,较大白菜略大。异花传粉,不同变种、品种间极易天然杂交,采种时应隔离m以上。果实为长角果。种子圆球形,黑褐色,无光泽,近种脐处有双沟,千粒重3.3-4.5g
(二)生长发育周期
1,营养生长时期
(1)发芽期从种子萌动到基生叶展开(拉十字),在适温下需8-10d
(2)幼苗期从“拉十字”到第一个叶环的叶片全部展开(“团棵),夏秋季需d,冬春季需40-60d
(3)莲座期从“团棵”到第二,三个叶环的叶片全部展开,约展开15-24片叶,早熟品种需20-25d,中晚熟品种需30-40d.
(4)结球期从开始结球到收获。早熟品种需20-25d,中晚熟品种需30-50d
(5)休眠期冬贮过程中,植株停止生长,依靠叶球贮存的养分和水分生活。
2,生殖生长时期包括抽墓期、开花期、结荚期。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喜欢凉爽,生长适温范围较宽,在月均温7-25℃的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与结球。种子发芽适宜温度18-20℃,最低为2-3℃。幼苗能长期忍受1--2℃低温,短期忍受3--5℃低温,经过锻炼的幼苗可忍受8--12℃低温,同时幼苗还能耐35℃的高温。叶球生长适宜温度17-20℃,25℃以上结球不良。长日照作物。光饱和点较低,为30-50kx,利用散射光能力强。要求较湿润的栽培环境,适宜的土壤湿度为70%-80%,空气湿度为80%-90%。喜肥、耐肥,整个生长期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3:1:4,对土壤养分的吸收量较一般蔬菜为多。宜选择保水肥能力强的土壤栽培。甘蓝适于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有一定的耐盐碱能力。
二、品种类型
按叶球的形状分为尖头型、圆头型和平头型三种
(一)尖头型
植株较小,叶球小而尖,呈心脏形,叶片长卵形,中肋粗,内茎长,产量较低。多为早熟小型品种。(二)圆头型
植株中等大小,叶球圆球形,结球紧实,球形整齐,品质好,成熟期较集中。多为早熟或中熟的中型品种。
(三)平头型
植株较大,叶球扁圆形,直径大,结球紧实,球内中心柱较短,品质好,耐贮运。多为晚熟大型品种或中熟中型品种,
按成熟期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早熟品种
从定植到收获需40-50d,较优良的品种有四季39、中甘12、冬甘1号等。
(二)中熟品种
从定植到收获需55-80d。较优良的品种有中甘15、中甘16、华甘1号、小型小金黄、迎春、京甘1号、东农、西园4号、西园6号等。
(三)晚熟品种
从定植到收获需80d以上。较优良的品种有中甘9号、华甘2号、昆甘2号、黄苗、黑叶小平头等。
三、栽培季节与茬口安排
结球甘蓝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宽。在北方除严冬外,春、夏、秋三季均可在露地栽培。华南除炎夏外,秋、冬、春三季均可露地栽培,而长江流域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北方春甘蓝多为早熟栽培,在土壤化冻后进行定植。夏甘蓝宜与高杆作物间套作。秋甘蓝前茬为早熟黄瓜、矮生菜豆等,并应依据各地秋季长短,分别采用早、中、晚熟品种。忌与十字花科作物连作,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四、栽培技术
(一)露地秋甘蓝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宜选用耐热、抗病、较耐涝,适宜夏秋季栽培的品种,如中甘8号、中甘16、东农、西园4号、中甘9号等。
2,育苗露地育苗,苗龄不超过30d,中熟品种应在当地早霜前-d播种,晚熟品种应在霜冻前-d播种。育苗期间正值高温多雨季节,播种后应扣遮荫小棚,用旧膜覆盖或遮阳网覆盖。出苗前宜小水勤浇,防止土壤板结,出苗后逐渐撤除遮护覆盖物,到2叶1心时应全部撤完。3-4片真叶时分苗,浇明水,分苗后仍需遮荫覆盖,缓苗后结合浇水追提苗肥,撤除低荫物。6-8片真叶时定植。定植前1天苗床浇透水。
3,定植宜做成东西向的小高垄,垄底宽25-30cm、垄高15cm,沟宽25-30cmo选择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后栽苗。起苗时应尽量少伤根,多带宿土并保持土坨完整,将苗栽于北半坡,且适当浅栽,随栽苗随浇足定植水。
4,田间管理浇过定植水后,间隔3-4d再浇一水。水后地不黏时,连续进行2次中耕培土,将偏埂改为止埂,使幼苗处于垄中央。缓苗后,结合浇水进行追肥,追施尿素kg/hm2,以后每隔3-4d浇一水。卷心前10-15d控水进行蹲苗,当心叶开始抱合时结束蹲苗。结合浇水追肥,追施尿素kg/hm2、硫酸钾kg/hm2,10d后结合浇水再追风稀00kg/hm。勤浇水,经常保持地面湿润,收获前1周停水。
(二)早春设施甘蓝栽培技术
1,设施类型为了提早收获上市,可采用地膜加小拱棚栽培、风障加地膜覆盖栽培和地膜覆盖栽培等几种方式。以第一种方式应用较为普遍,一般可比露地提早15-20d定植,提早10-15d采收。
2,品种选择选用早热、抗病、成熟期集中、冬性强不易未熟抽牧的品种,如四季39、中甘12,、京甘1号、冬甘1号等。
3,育苗在改良阳畦或日光温室内育苗,日历苗龄70-80d,定植m2需播种苗床面积8-10m2,播种量50g,3-4叶期分苗,分苗床面积35-45m2,采用暗水稳苗,苗距7-8cm见方。温度管理上采取两促两控一锻炼:即播种后和分苗后高温促出苗和缓苗(播后平盖地膜,分苗后扣小棚);幼苗出土后和分苗缓苗后降温,促根发育防徒长;定植前1周低温炼苗。定植前5d浇水,起苗、蹲苗。冬前采用冷床育苗应严格控制播种期,并且越冬前控制幼苗生长,避免大苗越冬;立春后气温升高幼苗开始加速生长时及时分苗,缓苗后结合浇水追施适量氮肥。在定植起苗之前追施1次粪稀,提高幼苗素质以增强抗逆性,利于缩短缓苗期
壮苗的标准是:未通过春化阶段,具有6-8片真叶的较大幼苗,下胚轴和节间短叶片厚,色泽深,茎粗壮,根群发达,定植后缓苗快,对不良环境和病害抗性强。
4·施肥作畦土壤解冻后,结合翻地,每公顷施入充分腐熟的厩肥kg,其中1/2结合春耕撒施,然后整地做成1.6m宽东西向的低畦。余下12粪肥与-kg过磷酸钙混匀后按畦施人,并翻地,粪土混匀后耙平畦面:亦可按1m画线开宽40cm的浅沟,将余下的肥料与磷肥混合后沟施,再于沟上起垄,做成宽60cm高10cm的小高畦,随后用幅宽70cm的地膜覆盖(应提前7-10d扣膜)。
5,定植低畦按35-40cm见方开穴;小高畦在两个肩部开穴栽苗,两行交错开,林距26-30cm,定植后扣盖小拱棚,然后浇定植水。
6,田间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随浇定植水追施少量速效氮肥,加速缓苗,减少“未熟抽墓”,促早熟丰产。缓苗后,及时浇缓苗水,水后中耕并适当蹲苗。心叶开始抱合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kg/hm2,5-7d后随水再追1次粪稀00kg/hm2缓苗期间,小拱棚密闭不通风。缓苗后,白天温度偏高时,将两端棚头打开放风,包心前应加强放风管理。当外界日均气温达10℃左右时撤去小棚膜(宜在傍晚撤膜)。
(三)收获
叶球紧实后及时收获,防止裂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