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业示范园区主导产业

 

互助葱花土鸡

互助葱花土鸡学名海东鸡,是在青海东北部互助县域内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饲养条件下,经长期自然选择和饲养驯化形成的地方品种。互助葱花土鸡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等特点,肉质鲜嫩、脂肪含量低,风味独特,常用作老、幼、病、妇等人群的滋补品,是我国宝贵的家禽品种资源。年“葱花土鸡”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成功注册,年互助葱花土鸡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农业部认定。

近年来,互助县注重葱花土鸡品种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年成立了互助葱花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葱花土鸡养殖基地村3个,只以上规模养殖场6家。

在今后的发展中,互助县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进葱花土鸡养殖基地村建设,开发葱花土鸡系列产品,促进葱花土鸡产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葱花土鸡年饲养量达到万只。

高原獭兔

獭兔,学名力克斯兔,因其毛皮酷似珍贵毛皮兽水獭,故称为獭兔。獭兔是一种即可食用又能用于装饰的皮用动物。獭兔肉质以细嫩、高蛋白、高磷脂、高消化率、低脂肪、低胆固醇、低脲酸等特点而优于鸡、牛、羊等肉,在国际上被誉为“美容长寿”肉。獭兔皮、肉产品均是国际国内市场的畅销商品。

自年互助县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依托高原气候冷凉的特点及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互助县獭兔产业得到大力发展。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獭兔养殖基地村2个,万只以上獭兔养殖场5个,全县獭兔饲养量达60万只。

今后獭兔产业发展将以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中心,辐射带动农户发展獭兔养殖,力争“十三五”末,建成獭兔养殖基地村10个,扶持养殖户0户,实现全县獭兔饲养量万只的目标。

互助青海白牦牛

白牦牛是海拔米以上高寒草原上的一种牦牛地方类群,是半野生畜种。白牦牛以珍贵稀少著称于世,享有草原“白珍珠”之美誉,也是草原上最圣洁的吉祥物。互助青海白牦牛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了独特的品种特征,是互助县特有的畜种资源和优势农产品之一,也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遗传资源,主要分布在互助县巴扎、加定、松多等乡镇,目前存栏达余头。年,互助青海白牦牛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农业部认定。

互助青海白牦牛“浑身是宝”:其肉质鲜嫩,食之有野味,适口性强,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锌等微量元素,对人体保健功效显著;被毛纯白,可染性强,绒纤维细、强度大、光泽好、富有弹性,可纺性强,是独特的经纺工业原料,可制作大衣、牛绒衫、套装等产品,其无髓毛含量高达75%以上,是贵重品质的主要标志;尾毛与黑牦牛相比,柔软有弹性,光泽好,纤维纤细,是制作假发、胡须、拂尘、缨穗等首选佳品;骨可提取骨髓,由于其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钙、磷等矿物质而被人们所青睐,并以其含钙质高,吸收快而成为天然补钙之极品;牛鞭具有很强的滋补保健功能,可加工高级补品;白牦牛皮的特点是毛长、绒厚、脂肪含量少,浸润后的面积和厚度变化小,有弹性,是加工高档皮鞋、皮手套、皮衣、皮包等的上等原料;白牦牛奶可制作成酸奶、酥油、奶酪。酸奶味道鲜美,酸甜适中,爽口润滑,不仅能解暑生津,促进睡眠,而且具有消灭的肠内腐败细菌的功能,是消除肥胖、生发美容、益寿延年的保健食品。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奶酪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胆固醇含量较低,具有帮助消化、开胃、养颜的作用。

肉羊产业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畜禽产品为主的食品消费量大幅增长,尤其对牛羊肉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种消费需求形成的强劲拉力,刺激和带动了互助县肉羊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针对羊肉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的实际,互助县因势利导,加大对肉羊养殖的项目和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发展项目、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建设项目、畜禽良种工程、养殖业贷款贴息等项目,带动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养殖业,促进了肉羊规模养殖的进一步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千只以上羊场20个、家庭牧场50户,规模养羊户达1.4万余户,其中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户。存栏肉羊40.08万只,比年增加89.86%;出栏肉羊26.15万只,比年增加.3%。

围绕生态循环畜牧业发展,互助县结合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小畜棚建设项目、牧草良种补贴项目等,以东山吉家岭和五峰陈家台循环农业示范点建设为主,积极推广优质牧草、饲用玉米种植和玉米秸杆青贮等技术。年,在东山、台子、南门峡、林川、五十、哈拉直沟等乡镇建成千亩饲草基地20处亩、亩以上饲草基地36处亩。全县完成饲草种植12.6万亩。

互助县蔬菜产业

近年来,互助县把设施农业建设作为打造菜篮子基地的重要抓手,把菜篮子建设作为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互助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引领,根据其功能定位和布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创新生产经营主体,着重提高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成效。

互助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也是全省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全县总耕地面积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1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蔬菜总种植面积中露地蔬菜种植面积达7.4万亩,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3.6万亩。分别全市、全省蔬菜种植面积的27.2%、13.9%。全县已建成塘川总寨、台子上台、林川许家3个千亩和五峰上马、东沟姚马等8个百亩设施农业集中连片示范区,其中塘川总寨基地为全省单体建设面积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全县温棚总量达1.31万栋。设施农业建设有效带动了特色蔬菜发展,在塘川总寨、高羌、台子下二、东沟姚马等乡镇种植花椰菜、紫生菜、苦菊等特色蔬菜4.7万亩,各类蔬菜品种有50多个,全县蔬菜良种覆盖率达80%以上,蔬菜总产量达到12万吨。互助县蔬菜栽培方式有温棚、拱棚和露地栽培,其中温棚是蔬菜的主要栽培方式,温室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西红柿、黄瓜、茄子、辣椒、丝瓜等30多个品种;中小拱棚种植韭菜、芹菜、菠菜、油菜等8个品种;露地蔬菜主要种植娃娃菜、大葱、甜脆豆、甘蓝等10多个品种,蔬菜生产基地布局日渐趋于科学合理,品种结构搭配不断优化。目前由青海介实农产品公司所种植的叶菜类品种,大部分都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部分销往东南亚地区。由互助县绿鲜佳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从国外引进的罗纹、芝麻叶、意青瓜、意黄瓜等14种高端蔬菜品种试种,并与新加坡总公司签订了出口订单,所生产的蔬菜将统一由新加坡总公司销往世界各地,供给星级酒店。全县蔬菜产业通过产销联动、价值驱动、辐射带动和科技推动,市场日趋繁荣,产品逐渐丰富,生产规模不断增加,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互助八眉猪产业

八眉猪,中国八大名猪之一,属华北型猪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因其额部有纵行倒“八”字纹而得名。据《青海省畜禽品种志》记载,早在年前,随着历代移民的不断西迁,八眉猪亦被带入青海农区。互助县是八眉猪主产区之一,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影响,互助县所产猪种品质较好,影响面广,故又称为互助猪,俗称“大耳朵”。互助八眉猪四肢粗壮,后肢卧系,尾较细,尾毛少,全身被毛黑色,鬃毛粗、硬,富有弹性,鬃毛下面密生绒毛,冬生夏脱,借以御寒,皮肤粗糙而且松弛,耳大下垂、耳根粗、额宽、额纹粗而深、纵横曲布,嘴筒较细,背腰狭长而平直,腹大下垂,成年怀孕母猪腹部拖地,乳头粗大,发育良好,有效乳头6对以上。其外形特征大致可概括为“百川入海,有容(绒)乃(奶、耳)大”。

互助八眉猪具有耐饥、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抗逆性好、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母猪性早熟、发情征状明显、繁殖能力强,受胎率高,媬姆性强,生殖器官疾患少,产仔多,仔猪成活率高,窝均产仔数13头,最高产仔记录为27头。同时也存在生长发育慢、后躯发育差、胴体皮厚等缺点,直接育肥经济效益不明显,但与引进品种猪杂交,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是较好的杂交母本品种。经测定,原种八眉猪平均屠宰率为64.8%,约八二元、长约八三元猪平均屠宰率分别为69.6%、73.44%;原种八眉猪平均胴体瘦肉率为45.02%,约八二元、长约八三元猪瘦肉率分别为55.89%、60.10%,年互助八眉猪二元、三元猪肉被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评定为“无公害瘦肉型猪肉”。

互助八眉猪肉肉色鲜红,切面大理石纹明显,含水率低,皮下脂肪为乳白色,肌内脂肪含量高;肉香脆,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互助卤大肉”亦因此而闻名青海。

年“互助八眉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同年,“互助八眉猪”、“互助八眉猪肉”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年互助八眉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

截止年底,全县共建成万头猪场7个、千头猪场26个、百头猪场个,八眉猪深加工企业1家,组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57家、养猪协会2家,建成生猪养殖基地村40个,年出栏3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户。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和保种场存栏保种核心群母猪达到头,年向社会提供八眉猪二元母猪头,基本满足了全县商品配套杂交生产的需要,初步形成了以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和保种场为龙头,在保种的基础上开展杂交利用,生产二元杂交母猪供应良种仔猪繁育基地,由基地生产三元商品仔猪供应社会的良种猪繁育体系。

通过多年努力,互助县已成为青海省生猪养殖大县,占全国生猪养殖的75%,年全县生猪出栏达48.55万头,占全省生猪出栏量的28%,其产值占到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60%、农业总产值的21%。养猪业不仅成为本县农牧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互助县油菜产业

油菜是我省我县的主要特色作物和优势作物,也是主要的经济作物,是高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八十年代以来我省在优质甘蓝性油菜育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品种已进行2—3次的更换。

互助县是青海省第一油菜生产大县,近年来全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左右,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6%,是我县第一大作物。其中优质杂交油菜推广面积达约36万亩,约占全县油菜播种面积的90%,分别占全市、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的43.2%、16.8%。

互助县以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率先在全省引育青杂杂交油菜新品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近年来每年建立杂交油菜制种面积达3.5万亩左右,约占全省杂交油菜制种面积的93%。所制优质油菜种子除满足本省用种外,供向内蒙、新疆、甘肃、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春油菜和半冬性油菜区,年供种面积近达0万亩,年增农民收入10亿元以上。总之,互助县可堪称中国春油菜第一县:

1、年播种面积在40万亩左右。

2、建有全国最大的杂交春油菜制种基地。

3、“杂优+双低+高含油量”紧密结合,产量品种同步提高。优质杂交化近达90%。

4、目前所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种均属于“两高两低”品种。

①高产:亩产一般达到公斤左右,最高亩产可达公斤以上,远高于全国水平公斤;

②高含油量:我国目前推广的油菜品种含油量一般在40%左右,而我县目前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种含油量一般达到45%以上;

③低芥酸:目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青杂5号、青杂3号其油中芥酸含量分别为0.25%、0.75%,远低于5%国际标准;

④低硫甙: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分别为18.56微摩尔/克、20.76μmol/g,远低于国际标准30μmol/g。

青海省是北方春油菜的主产区和优良新品种的繁育源头,尤其互助县以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优越的天然隔离条件成为北方春油菜区杂交油菜制种基地。一是山大沟深,有天然的隔离屏障;二是油菜花期气温平稳、偏高,微量花粉少,纯度高;油菜收获期雨水少,制出的种子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三是青海海拔高、气温低、日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形成高产,也有利于作物高产遗传基因的表达,制出的种子千粒重高、含油量高。因此在青海制种有利于提高优质杂交油菜的制种质量(纯度达到90%以上,发芽率达到95%以上);有利于提高优质杂交油菜的制种产量(制种产量高于我国东南部地区三倍以上);有利于南方制种单位降低成本;有利于缩短育种年限,加快育种步伐。

互助县海拔高、气候冷凉干燥,平均气温2.2~3.8℃,独特的冷凉气候,使油菜生育前期处于气温缓慢上升的条件下,花芽分化时间长,营养器官发育充分,有利于为多角、多粒打基础,生育后期处于气温缓慢下降时期昼夜温差大,无高温逼熟灾害,特别是花期以后空气干燥,易形成大粒和提高含油量。

互助县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由于喜冷凉、耐旱、耐脊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营养全面、产业链长等特点而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重要的粮菜兼用和工业原料作物。

马铃薯在青海俗称洋芋,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末就有种植,农民已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贮藏经验。近年来马铃薯已成为青海省的第三大栽培作物,近年来年播种面积约万亩,年产鲜薯近万吨。

地处青海东北部的互助县,有着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发展高效生产的地理环境条件。马铃薯的平均产量明显高于全省水平,而且生产的马铃薯以个大、整齐、质优、味美、无污染而久负盛名。尤其是在海拔2米—米的中、高位山旱地,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自然的隔离带,加之海拔高,气候冷凉,病虫害少,是生产优质高产脱毒种薯的良好场所,是西北地区马铃薯优质脱毒种薯的繁育供应基地。总之,互助县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光热资源十分适宜马铃薯的生长,是青海省重要的种薯主产区,也是筛选培育优良品种、生产优质商品薯的理想地区。

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年播种面积由原来的8万亩增加到近年来的30万亩,约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7%,总产量约达50万吨左右。分别约占全市、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21.6%。

互助县是目前青海省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县,面积、产量均居青海省第一位。就全县现有耕地来看,互助县85%的耕地为旱地,其中70%以上的山旱地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全县马铃薯适宜种植面积近60万亩,种植潜力还很大。

同时,互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互助建有青海省最大的马铃薯脱毒中心。该脱毒中心拥有马铃薯新品种引育、茎尖脱毒、病毒检测、土壤化验、微型薯无土栽培及种薯、商品薯基地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具备年产马铃薯脱毒苗万株以上,微型薯万粒以上,原种4万吨的生产能力。生产的种薯除供给本县外,还供应到海东其他县及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区。另外,每年还为甘肃、宁夏、陕西、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供种;商品薯也供向上海、福建、云南、广东、四川及泰国、新加坡等地,深受国内外需求者的赞誉。是目前青海省最大的优质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专用型马铃薯优质种薯和商品薯生产供应基地。

生产的种薯除供给本县外,还供应到海东其他县及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区。另外,每年还为甘肃、宁夏、陕西、新疆、西藏、云南等省区供种。

商品薯供向上海、福建、云南、广东、四川及泰国、新加坡等地,深受国内外需求者的赞誉。

蚕豆产业

互助县地处青海省东北部,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生产蚕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蚕豆是我县三大优势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居全省之首,主要分布在东山、西山、蔡家堡、东沟、威远镇、台子、丹麻、东和、五峰、塘川、五十等乡镇。

由于青海省互助县高寒冷凉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生产的互助蚕豆无虫蛀和病斑,特别是互助县冬季气候寒冷,使蚕豆象无法正常越冬,无蚕豆象危害。互助蚕豆籽粒大且饱满均匀,表皮光滑,有光泽,变色慢,耐贮藏,商品率高。互助蚕豆籽粒粒大皮薄,质坚硬,内有子叶两枚,肥厚,呈乳白色或淡黄色,脐位于较大端,呈褐色或黑色。煮饪品质好,适宜干炒、膨化、油炸。互助蚕豆籽粒,气微,味淡,无水锈斑是各类休闲食品、调味品的理想生产原料。深受消费者青睐。截至底全县种植蚕豆9万亩,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8%,占全省蚕豆种植面积的20%,平均亩产公斤左右,总产量达30万吨,产值2亿元,已成为互助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在塘川镇、威远镇等乡镇建立互助蚕豆生产基地,4年互助蚕豆生产基地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经审定,互助蚕豆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相关标准要求,并由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互助蚕豆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文成公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同时,还带来五谷种子(包括蚕豆)及菜籽,教人们种植,从此蚕豆便成为互助县传统的农作物,已有数百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主要主要包括青海9号、青海10号、青海12号、青海13号、青蚕14号等,其中:青海12号蚕豆种植面积占蚕豆总面积的80%以上。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zf/40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