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完火锅小面,重庆还有好多非遗食物好
你以为你每天吃的只是单纯的重庆美食?
那只能说你太不了解你的家乡了
油醪糟、血豆腐、老腊肉
……
毫不夸张地说,在重庆
你们吃的都不是菜,
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产物!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
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重庆火锅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汉族民间,历史悠久。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其的由来是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各种奇妙的香料,携手闯荡江湖,不仅塑造了重庆火热的盛夏味道,也染红了大半个中国!
渝中区丘二馆炖鸡汤传统技艺
“丘二炖鸡汤”最初源于清宫“御制铜炉炖鸡法”,需用独特的手工技艺制作。此品特点“汤汁清澈油黄,鸡肉酥软滋糯,味美鲜腴,营养丰富”。
渝北土沱麻饼制作技艺
土沱麻饼是汉族传统名点,属于川式糕点。已有80多年历史。底面呈此褐色,块形饱满完整,每块50克,皮薄馅大,松酥滋润,味美甜香,风味独特。
北碚北碚豆花传统制作技艺
豆腐花,一道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北碚豆花土坨酒,烧好的豆浆勺在小盆里现点,颤巍巍、白生生,又细又嫩,一份可以下三碗饭!
北泉水磨手工面制作技艺
北泉水磨手工面源于清朝末期,已经有近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名为“水磨面”或“温泉面”。
九龙坡白市驿板鸭传统制作技艺
白市驿板鸭已有多年历史,白市驿板鸭是重庆著名的特色小吃,以产于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而得名,蒲扇状的板鸭可蒸、可煮、可爆炒,来上一盘佐酒下饭嘿,给个神仙都不换!
潼南太安鱼烹饪技艺
太安鱼俗称坨坨鱼,属于江湖菜。产嘉陵江鲢鱼。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太安鱼成为重庆一大名菜。和大家常吃的水煮鱼比起来,太安鱼并不算辣,但味道味道更富有层次感。
涪陵涪陵油醪糟传统制作技艺
油醪糟是重庆市著名的汉族小吃。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锅,加芝麻、桔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十分丰富。
涪陵榨菜制作工艺
涪陵榨菜,重庆特产,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涪陵榨菜是选用重庆市涪陵区特殊土壤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青菜头,经独特的加工工艺制成的鲜嫩香脆的一种风味产品。它与法国酸黄瓜、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笋)之一。简直是出行必备、下饭之神器。
大足邮亭鲫鱼
邮亭鲫鱼由60多岁重庆大足邮亭镇向姓老人发明,重庆地区烹饪鱼的又一杰作。历史悠久的邮亭鲫鱼,如今已成为大足的一张特色名片。
大足冬菜酿制技艺
大足冬菜是川渝特产,为列为“中国传统名腌菜之一”。大足人自古到今,有好种冬菜之习俗,追溯历史始创于年,每棵冬菜“白露播种”,“立春收获”,历经播种、收获、晾晒、腌制、装坛、开坛六道工序。冬菜装坛蕴藏,密封发酵,吸山水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三年酿制方可开坛。此法制作的冬菜油润脆嫩、香味浓郁、享有“菜味精”的美誉。冬菜既是烹制川菜的重要辅料,也是重要的调味品。
合川鸡肉抄手制作技艺
鸡肉抄手是一款起源于合川的小吃,制作原料主要有鸡肉等。鸡肉抄手已有80年的历史,深得群众厚爱。鸡肉抄手因其馅心细嫩、汤汁鲜美、面皮洁白、软而不绒、油而不腻,令食客赞不绝口。重庆市政府年命名为“重庆名特风味小吃”。
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是重庆市合川区汉族传统名点之一。始创于年。用上等糯米、核桃仁、白砂糖、蜜玫瑰等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特点为粉质细润,绵软,片薄,色洁白,味香甜,突出浓郁的桃仁,玫瑰香味。你是咸党,还是甜党?
合川肉片传统制作技艺
合川肉片是重庆合川区的汉族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以辣椒为制作主料。合川肉片的烹饪技巧是荤菜素做,颜色金黄,口味咸鲜,外酥里嫩,回味甘甜,其主要味型是椒盐味,大口吃肉的感觉,真的不摆老!
青草坝萝卜卷传统手工技艺
青草坝萝卜卷的制作技艺在合川青坝村已经传承了余年,但现在村里还在制作萝卜卷的,已经只有少数几户人家。将萝卜片摊开,经辣椒和花椒腌制过的姜丝放入其中,卷好后再用新鲜蒜苗绑紧,萝卜的甜、姜丝的辣、蒜苗的清香,味道非常不错。
永川松溉盐白菜制作技艺
松溉盐白菜制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清初。那时的松溉已经是永川南部的商业重镇,“白日千人拱手,入夜万盏明灯”,商贾云集,盛极一时。为供过往旅客和赶场百姓的饮食之需。一渍、二榨、三发酵、四回露,要密封一年才能得到风味绝佳的盐白菜,下饭必备。
永川豆豉
豆豉,中华传统发酵豆制品。始创于中国,原名“幽菽”,古时称大豆为“菽”,幽菽是大豆煮熟后,经过幽闭发酵而成的意思,后更名为豆豉。重庆的永川区以生产豆豉而闻名,素有豆豉之乡的美称。永川豆豉生产工艺起源于永川家庭作坊,已有多年的历史。香气浓郁,滋味鲜美。
长寿长寿薄脆
长寿薄脆是重庆市著名的传统小吃。薄如纸,色泽鲜美,纯甜芳香,酥而化渣,脆而不碎,益气和血,为长寿独有的特产,在清朝咸丰年间风行长寿及长江一带。是绿色、保健的休闲食品。
血豆腐制作工艺
“血豆腐”是重庆长寿独具乡土特色的美食,历史渊源。“血豆腐”因为嵌制猪肉,外裹精制豆腐,色泽红润而得名。它的制作相当考究。将上好的白豆腐用力搓揉成细绒,顺着一个方向搅打成泥,随后加入食盐、五香什、花椒等辅料,并将肥膘肉切成长条状。将豆腐绒包裹肉,稍稍团紧。将其晾干后挂在柴灶上面熏烤,待烤至外黄内干时,便大功告成了。
城口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
城口老腊肉产自重庆市城口县,是重庆市一带的汉族风味名菜。重庆市名牌产品,有多年的历史,在市内外享有盛誉。年,城口老腊肉产销突破万公斤,带动当地农户2.2万户,户平增收千元以上。
忠县石宝蒸豆腐制作工艺
石宝蒸豆腐,热菜,咸鲜味型。色泽红亮,咸鲜微辣,炬嫩爽口。是一道重庆市忠县的汉族传统名菜,原为忠县石宝寨寺庙的斋菜,后来流传至民间,故名石宝蒸豆腐。
忠县豆腐乳制作技艺
据民国《忠州志》载“冬令严寒之际,以黄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块,置木架上霉之弥月,菌满涤以火酒,浸以黔盐入瓮封固约平年,启而食之,味极鲜美。
开县“冰薄月饼”传统制作技艺
冰薄月饼是是重庆市开州区汉族传统名点,属于中秋节食品。发源于开州区临江镇,始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年的历史,深受渝东北及川东等地人民的喜爱。
紫水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以原产地位于重庆市开县紫水乡而得其名,因其质地细腻密实、口感鲜香且富有嚼劲而享誉一方。
丰都麻辣鸡块传统技艺
麻辣鸡块是一道非常好吃的肉类食品,麻辣味浓,干香味美,很多人喜欢吃麻辣鸡块。主要原料是鸡肉;工艺是炖,制作简单。
仙家豆腐乳传统制作技艺
选用优质大豆,以白胡椒、沙仁等几十种名贵中药配制香料,坚持科学配方,精心加工,产品质量享有很高的声誉,畅销全国各地。米、小麦、食盐等原料,古法精酿,品质优良,豆尖中的蛋白质经发酵、水解后形成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通过天然酿造,达到红润香,有着浓郁的酱香及酯香气,味鲜美、醇厚、咸、甜适于酱卤,烩炒菜等实为调味佳品。
黔江濯水绿豆粉制作技艺
一碗汤粉,淋上用牛肉、杂酱、牛肚或肥肠熬制的臊子。浓香四溢,口感爽滑,一碗下来,大汗淋漓,尽是满足!
黔江斑鸠蛋树叶绿豆腐制作技艺
斑鸠叶豆腐是选用渝东南黔江、酉阳、秀山等地山中的斑鸠树叶作为原料,经过简单加工制成的一种纯天然的绿色健康食品,味道鲜嫩爽滑,是独特的休闲食品和季节菜。
黔江鸡杂制作技艺
鸡肠、鸡肝、鸡心等内脏为原料,用热菜油烹饪当地极具特色的泡椒、泡萝卜丝,不足5分钟,热腾腾的一盆鸡杂端上桌,这就是地道的风味菜———黔江鸡杂。
彭水郁山鸡豆花制作技艺
名字叫豆花,实际上还是鸡肉,七、八十年前,羊角碛黄朝汉将此技传入郁山镇,当地厨师、居民争相学艺并传承创新,使郁山鸡豆花四乡闻名。鸡肉坨坨加上蛋清和淀粉等辅料,滑而不腻、香味诱人。
彭水灰豆腐制作技艺
黄家坝灰豆腐是彭水县黄家镇一带的传统饮食,它是在鲜豆腐的基础上加以灰鲊制、炒制、除尘等制作工艺,生产出的一种新食品。外形鼓胀、内里松泡如海绵,像吃了一片有滋有味的云。
郁山擀酥饼制作技艺
郁山擀酥饼--以工艺独特,取料考究精细,食后丹桂余芳,以香、酥、甜、脆、爽口而信倍青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一直保留作坊式手工制作工序流程,其特点是香、甜、酥、脆,是彭水著名的地方名特食品。
璧山璧山来凤鱼制作技艺
来凤驿原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与龙泉驿、双凤驿、白市驿齐名,是成渝古道上的“四大名驿”之一,80年代初,以唐德兴、唐治荣为首的一帮厨师,在继承川菜传统烹制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烧取出以“麻、辣、烫、嫩”为主要特征的“来凤鱼”。
万州万州杂酱面制作技艺
万州炸酱面,店家之招牌,以招牌面为名,更显的专业;招牌面Q弹滑爽,酱料更是浓香。杂酱是用十多种香料混合肉沫经过几小时的熬制才成的。
云阳“瑞兰斋”桃片制作技艺
桃片糕是重庆市云阳县知名的汉族糕类名产,以糯米、桃仁、白糖、饴糖为主要原料,具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云阳桃片糕始于唐代,前身为糯米糕,明朝末年取名为桃片糕,又名八宝糕,清朝光绪年间,瑞兰斋成为以生产桃片糕为主闻名于县内外的大斋铺。
除此之外,
重庆还有其他特色美食制作技艺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
也有更多美食制作技艺正逐渐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黔江渣海椒、磁器口陈麻花、重庆泡菜、武隆火炉药膳羊肉、巫山大昌雪枣等等……
word大重庆
----------END----------
来源:吃转重庆、华龙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