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质材料靠吃ldquo老本rdqu
甘蓝是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的最佳蔬菜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初,甘蓝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被农业部提上日程,至今依然是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主持的甘蓝育种课题组培育出的近30个甘蓝新品种,已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大面积推广,约占全国甘蓝种植面积的60%以上。近年来,甘蓝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法均有所改变。基因导入、游离小孢子培养、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的引入,也给常规育种带来一定的影响。我国甘蓝育种处于怎样的现状?未来发展如何?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育种专家孙培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就以上问题作出了分析。?育种历程:从利用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种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途径育种孙培田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华南地区种植的甘蓝主要是从日本进口的中晚熟品种——“黄苗”。一开始情况还好,后来外商开始刁难,种子的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得到保障。上世纪60年代初,农业部下达任务,要做好“黄苗”的繁育工作,最初是以服务生产为主。山东农学院教授李家文担任项目的牵头人,在方智远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南选北繁等系列工作,基本解决了华南地区种植“黄苗”甘蓝种子的自给问题。上世纪70年代采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种。当时国外(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已经掌握这项技术要领,但是对中国严格保密。为了培育优良的甘蓝一代杂种,甘蓝育种课题组在方智远领导下,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于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一代杂种——以“黄苗”和上海的“黑叶小平头”为亲本的“京丰一号”。他追忆说,课题组一方面在实验地里作研究,另一方面在基地反复进行试验,其间也走了不少弯路。“京丰一号”采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父母本花期基本一致,制种产量稳定,满足了国内甘蓝生产对种子的需求。年,课题组又利用我国早熟甘蓝材料成功育成“报春”,克服制种花期不遇问题,解决了国内对早熟甘蓝种子的需求,使我国甘蓝生产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继“京丰一号”之后,甘蓝课题组先后培育了早、中、晚熟配套的7个系列品种,并于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年、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自交不亲和系制种存在的问题是种子杂交率难以达到%。上世纪90年代,甘蓝课题组在研究甘蓝雄性不育的基础上,在国内外首创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培育出“中甘21”等显雄性不育的早熟品种。迄今为止,甘蓝课题组利用雄性不育系培育出甘蓝新品种近30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组主持了全国甘蓝的区域试验,通过三年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再进行推广,由此明确了不同甘蓝品种的适应地区,方便菜农利用适于当地生产的甘蓝新品种致富。近年来,蔬菜花卉研究所在全国设立了十余个甘蓝新品种试种、示范基地,几十个良种销售网点,更有利于甘蓝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更新换代,使菜农更快发家致富。年退休后,孙培田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