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白菜的故事
小农拿手机刷新闻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条消息:
??????
图片来源:环球网百家号原来,餐桌上常见的蔬菜竟然还有这种神奇的功效!虽然这只是初步研究,尚未得到同行的审核,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但小农觉得多吃蔬菜身体棒真的可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呢。关于黄瓜的故事(戳此链接回顾),今天,小农重点跟大家聊聊圆白菜。传说
说起圆白菜,小农听说过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山顶的一栋小房子里,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一天,她在山上遇到了一位受伤的年轻猎人,猎人请求姑娘的帮助,善良的仙女答应了猎人的请求,对猎人照顾的无微不至,两人在朝夕相处之间也渐渐地为彼此心动。年轻的猎人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就在两人甜蜜之际,姑娘与凡人相恋的事情被传到了天庭,天帝立即派人将姑娘带回。二人依依不舍间,姑娘留着眼泪将自己的纱衣丢给了猎人,不料猎人没有接到,纱衣覆盖在了他们之前的空地,地上顿时长出了美丽的圆白菜。起源
圆白菜(甘蓝),十字花科芸薹属草本植物,在我国种植范围广泛,是重要蔬菜之一。
除芥蓝原产自中国外,甘蓝的各个变种都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早在四千至四千五百年前,欧洲文明国家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祖先们就已经开始对甘蓝的祖先进行栽培。
历史的积淀使得甘蓝家族古老而又庞大,包菜、菜花、西兰花、宝塔菜花、芥蓝......这些统统都属于同一类。就在当今的欧洲,那些贫瘠而寒冷的白垩系沉积地层暴露出来的岩石荒草滩上,依然有大面积的野生甘蓝的生长踪迹。有学者认为,甘蓝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在爬上国人的餐桌之后随着文化交流传入了日本。喜爱园艺的日本人将样子奇特的甘蓝品种改良,得到了不少观赏性强的新品种。甘蓝自此摇身一变,从营养丰富的蔬菜变成了院子中的另外一种风景。
发展
甘蓝在来到中国之后,发展情况如何呢?我们一起听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方志远院士来讲一讲吧。上世纪60-70年代,我国蔬菜市场供应较为紧张,甘蓝育种技术落后。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当时已开始大力研究、应用先进的杂种优势育种。而我国的甘蓝产业用的还是产量低、抗性差的地方品种,少数新的优良品种都靠国外引进。
如何培育出优良甘蓝品种成为了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甘蓝好吃,育种不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于年7月建立了。至今刚好50年,科研团队现有老中青成员10人,虽然团队人数不多,但这可以说是我国蔬菜科技界持续时间最长、硕果丰硕的科研团队之一了。
团队在成立的第三年,与北京市农科院合作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京丰一号以及后来的报春等7个早中晚熟配套的系列新品种,并得到迅速推广。
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京丰一号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国没有自己的甘蓝杂交种的被动局面,对缓解当时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80年代,团队针对甘蓝生产上常见的病毒病、黑腐病、干烧心病等问题,开展了抗病抗逆育种,培育出抗病毒病、抗干烧心病、耐先期抽薹的中甘8号、中甘11号等新品种。90年代初,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蔬菜产品的需求,团队以提高品质为主要目标,开展了优质适于保护地栽培的品种选育,育成早熟、优质,适于露地、保护地种植的第三代甘蓝新品种和中甘15。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为克服自交不亲和制种技术的缺陷,利用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核雄性不育系和引进的胞质不育系。团队研究建立甘蓝雄性不育系技术体系,配制出第四代甘蓝新品种中甘21等6个雄性不育新品种,实现甘蓝制种技术由自交不亲和系到雄性不育系的重大变革。近年来,又在青花菜育种、甘蓝抗枯萎病育种、耐寒越冬甘蓝品种培育方面获得重要进展。如今,我国甘蓝产业已日益壮大,这与育种团队的成果是分不开的。团队育成品种推广面积多万亩,占全国甘蓝种植面积的60%以上,为农民创收多亿元,对推动我国甘蓝自育品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提高我国蔬菜育种水平,保障蔬菜周年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产量到品种配套再到抗病性好,每一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目标,做老百姓喜欢的菜是他们不变的追求。这最美又营养丰富的圆白菜包含了多少科研人员的心血,自然又香又甜,今晚就吃圆白菜吧。点个“在看”表示朕
已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js/101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