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国高校教师发出的倡议书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近日,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走近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对话沙龙在武汉举行。沙龙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和“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围绕“学习黄大年,做新时代人民教师”,向全国高校教师发出《武汉倡议》。倡议有哪些内容?随小编一起看↓↓↓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广大教师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值此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召开之际,围绕“学习黄大年,做新时代人民教师”,我们向全国高校教师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守理想,坚定方向

不忘初心,志存高远;秉承信念,忠于事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二、修德立身,涵育文明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担当责任,不辱使命。

三、学生为本,教书育人

敬业爱生,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启迪心智;恪尽职守,潜心育人。

四、严谨笃学,教学相长

勤思深钻,喻理善教;广纳新知,提升素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五、术专业精,勇于创新

崇尚科学,锐意探索;身经力行,求真务实;传承创新,追求卓越。

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

年4月27日

今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的创建情况将作为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一个重要观测指标。这些团队有着怎样的故事?随小编一起看看下面这四个团队↓↓↓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团队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01

团队

由文秋芳教授率领,涵盖了四个子团队,分别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团队”“产出导向法团队”“外汉对比研究团队”和“北京市中小学名师发展工程团队”,其14名核心成员来自全校不同院系,涉及多个学科,职称和年龄结构多元,横跨老中青三代人。

02

成绩

●经过10多年探索,形成了“学用一体、文道相融、教师主导”的“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在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思想指导下,团队于5年创造性地编写出版了能够解决“学用分离”弊端的《新一代大学英语》。

●在国家语委的指导下成立了“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了“语言政策与规划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创办了《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集刊、《世界语言战略资讯》月报等。

●2年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外语人才动态数据库建设”。这是中国建设的首个外语人才库,收集了全国所高校的高端外语人才信息,总人数达多人,涉及5种通用语、44种非通用语、12个学科门类、87个一级学科。

●与教育部、财政部、北京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合作,开展了多期高校教师培训、多期“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培训等。

03

故事

文秋芳教授曾毅然放弃香港高校的优厚待遇,回到内地工作,主攻外语教育、语言政策等方向。从教41年来,她长年肩负教学、科研、行政三副重担,是同事和学生眼中的“工作狂人”。

王文斌教授曾在年、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两次都因国内工作需要中途放弃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杨鲁新教授年放弃国外工作机会,回国就职。为解决我国外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象,她深入到中小学英语课堂,参加中小学英语教师的集体备课活动,帮助其诊断并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教研一体”的教师发展之路。

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

心有大我砥砺前行

△于吉红教授为学生讲述思政课

01

团队

他们和黄大年一样,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奋斗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团队负责人于吉红教授就是这群人当中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一位。

02

成绩

●首次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使业界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为石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

●首次在国际上提出并率先展示了以喷水打印代替喷墨打印的绿色打印技术和电致原位酸碱及诱导可逆变色理论,并成功地展示了这类新型电致变色技术在更加节能的吸光类数码显示领域的潜在应用。

●所负责的“化学基础和综合实验”课程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所研制的设备在吉林省个食品安全检测室及60个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站得到广泛应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03

故事

自年在国外完成博士后回国后,于吉红二十年如一日,忘我地工作,节假日对于她来说从来都是与工作日无异。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团队成员、学生们和她一样把“天道酬勤”立为座右铭。

张晓安教授,旅美科学家,年全职回国工作,年入选中国首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归国以来,张晓安教授将几十年所学倾囊而出,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和教育他的学生。

徐家宁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自年留校任教35年,一直坚持在本科教学一线,教书育人,锐意教学改革。

宋大千教授,现任吉林大学吉林省光谱分析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是青年教师的典型代表。在工作中,宋大千教授注重合作,勤于交流,脚踏实地,不畏艰难,敢于向高难的科研课题挑战。

西南大学李加纳教授

“油菜教师团队”

扎根田间情系“三农”

△李加纳教授在田间工作

01

团队

油菜教师团队创建于年3月。现有教师20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名、博导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重庆市巴渝特聘教授2名。另有技术工人8人,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余人。

02

成绩

●自创了3种粒色量化方法,攻克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不稳和产量抗性不好的两大难题。

●首次得到了显性甘蓝型黄籽油菜材料GH01与隐性甘蓝型黄籽油菜材料GH03,并且研发出以GH01为亲本的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组合“渝黄1号”,成为国内外第一个具有生产利用价值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的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品种。

●十八大以来,团队成员新主持国家基金项目18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4项,新增项目经费多万元;团队成员或学生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研究性论文多篇,其中62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申请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3项。

●为了将黄籽油菜新品种尽快推广应用和实现产业化,李加纳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吃住在农民家,协助公司从无到有,建立起亩黄籽油菜杂交制种基地和10万吨黄籽油菜加工厂,很快使甘蓝型黄籽油菜新品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03

故事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精神,李加纳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学生参与各种田间试验观察,常在田间工作7、8小时,掌握第一手科研资料。

李加纳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长期与农民同吃同住,年复一年地劳作,重复着耕地、播种、栽苗、施肥、观察记载和配制杂交组合等工作。

团队每年多次到基层乡镇,培训农户、指导生产,足迹遍及西南5省市上千个乡镇,培训农民上万人次,建立高产示范片上百个点次,为西南区油菜生产水平提高和产业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兰州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教师团队

行走在西北的“黄大年”

△黄建平教授在野外做试验

01

团队

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科研的第一线,积极开展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化地域劣势为科研优势,为国家、为西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建平,是这支科研团队的核心力量。

02

成绩

●通过实施西北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扬学科优势,注重局校合作、军地合作、国际合作,为我国大气科学领域培养了一批能够坚守西北、开疆拓土、奉献国家的青年杰出人才。

●7年11月15日,团队在ReviewsofGeophysics发表最新科研成果。研究视野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扩展到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域,并且提出全球升温应控制在1.5℃以内,这一研究引起世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jz/101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