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甘蓝价值 >> 冬日笔记

冬日笔记

 

《冬日笔记》是作家保罗·奥斯特在跨越生命的第六十四个年头时写下的人生回顾。笔记写于冬日,纽约布鲁克林的风雪暗合他的心境——和每个幸运地(或是不幸地)活了这么长的人一样,他不可避免地进入生命的冬天。

小说家书写一本关于自己的书是一件危险的事。作家习惯隐藏在作品的人物背后,亲自走到台前意味着抛开“虚构”带来的安全感,同时放弃想象的空间。“知天命”大概是奥斯特写这本书的最初缘由。丢掉必然不会再读的书,书写无法延宕的文字。或许正因为这一份释然,他像临摹风景画一样记录生活点滴,即便是常人难于启齿的事也娓娓道来:

五岁时躺在浴缸里,阴茎从水面上冒出来,器官的顶部和消防队员的头盔惊人的相似——成为消防队员恰好是当时的抱负(值得一提的是,那个部位还兼具了消防水龙头的功能);

青年时代感染阴虱和淋病的症状及原因;

五十五岁时因为憋尿和过于自信导致车祸。之后再没开过车,“不是因为你不再信任自己,而是你觉得羞耻”;

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恐慌症发作。“你的身体总会承担你的恐惧……承受那些大脑无法抵抗的打击”。

透过这些时而让人莞尔,时而令人沉默的细节,我渐渐认识了《日落公园》的作者。他的讲述仿佛端着咖啡的一段闲聊,咖啡的香味或雪花轻敲玻璃窗的声响都足以触发一段回忆。他望着窗外的雪,想起记忆中的每一场大雪,想起风雪带来的愉悦,想起愉悦背后的痛苦,想起身上每一处伤口的来历……回忆就这样弥漫开来。漫步中,人生的脉络在不经意间浮现:生与死,快乐与悲伤,灵魂与肉体,爱情与性欲,瞬间与永恒。

他历数了出生至今的二十一个“永久”住址,回首每一处住所浓缩成的时光剪影,比如卢浮宫2号那个充满孤独、能看见楼下工地里成百鼠患的阁楼,或是汤普金斯广场18号在婚礼仪式上响起令人惊叹的巨大雷声的复式公寓。人生是收集剪影的旅程。三十一岁那年的一个瞬间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在写作生涯陷入困境的时候,他在曼哈顿一座高中体育馆观看了一场无声的舞蹈排练。没有伴奏,全凭舞者的身体建立戏剧的节奏与基调。他意外地因为音乐的缺席而振奋,觉察到某种东西在他内心开启,发现“自己正越过世界与词语间的罅隙,越过将人类生活与理解或表达人类生活真相的能力割裂开的峡谷”。这像极了村上春树在神宫球场得到天启的那个和暖的下午。

瞬间的背面是永恒。对奥斯特而言,如果以寿命作为度量,可以称之为永恒的是写作、对妻子的爱,和妻子家庭的圣诞餐。妻子家人是挪威移民,圣诞餐几十年未变:主菜是略加盐和胡椒的烤猪肋骨,配菜是煮土豆、花椰菜、紫甘蓝、球芽甘蓝、胡萝卜、越橘,甜品是大米布丁。他问最年轻的侄子侄女是否希望改变菜单时,他们大声回答:“不要变!”他们明白这是人生的锚。

读这本笔记的时候碰巧也是冬季。1月22日在飞往香港的航班上靠窗读这本书,一扭头看见一场辉煌的日落。橘色的太阳悬在云天交界处,有些刺眼却又引人凝视,几束橙红色的光从天际一线连到舷窗上,光线之下是晦暗的云层,无名山峦般铺满了半个世界。红日渐渐燃尽,沉到云层下面透出浅浅的半个影儿,霞光也柔和成了鲑鱼红。视线回到近旁,我发现云层反而显得亮了,各处波澜蓦地凸显出来。飞机的机翼映着微蓝的天,仿佛水中的倒影。

赞赏

长按







































白殿疯图片
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jz/7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