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椒能不能延长寿命我不知道,但肯定会辣
爱上这首歌没?没爱上?再听一遍!
我又来咔咔咔辟谣了。本期关键词:酸奶、蔓越莓、黑枸杞、辣椒、食物相克
再也不用舔酸奶盖了
酸奶的营养价值不容置疑,小兔儿也特别爱喝,基本上每星期都会到超市买几盒。而我们常吃的杯装酸奶,盖子上总会凝结出一层浓稠的物质,有些人称其口感佳、营养高,那么这是真的吗?酸奶杯盖上的这一层“乳”是怎么形成的呢?不“舔”就浪费了吗?
首先,盖上有没有这一层“乳”,与酸奶的制作工艺有关。杯装酸奶按加工方式分为凝固型和搅拌型。这两种酸奶在营养价值上没有差别,最大区别在于酸奶制作时,“发酵”和“灌装”的先后顺序。只有搅拌型酸奶的杯盖上才会有一层“乳”。然后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质地较软、流动性强,在杯里晃来晃去,其中的一部分酸奶就会被“甩”到盖子上,并且粘在上面。
其次对于盖子上的酸奶营养价值更高这一说法,专家解释称,盖子表面上的酸奶只是水分含量少,所以在口感上会更醇厚。不建议大家进餐后再喝酸奶来促进消化。酸奶确实有一定促进消化的作用,但是,进餐后人体已经处于饱腹状态,再喝酸奶可能会感更撑。
蔓越莓:我很贵,但我不神奇
在蔓越莓的“健康传说”中,它具有呵护心血管,降血糖等功效。而预防和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是最广为流传的一个,相关的保健产品也应运而生。但这种小浆果对泌尿系健康的作用,其实并不值得期待。
作为一种水果,人们首先会想到的营养素是维生素C。很多相关宣传也声称,蔓越莓“富含维生素C、抗氧化物质等多种营养素”。事实上,蔓越莓中维生素C的含量还不如我们熟悉的橘子、红枣、菠萝、荔枝多。也有研究发现蔓越莓中的果糖可能具有抑制一些大肠杆菌在尿路吸附的作用,但这只是初步的研究结果,而且几乎所有的水果都含有果糖,这也实在不能算是蔓越莓的特色。
其实,蔓越莓跟草莓、蓝莓一样,就是一种水果。如果喜欢蔓越莓的味道,完全可以把它变成健康食谱的一部分,但单靠吃它获得“保健功效”却不怎么靠谱。
吃黑枸杞不如吃点茄子皮
最近小兔儿想给家里老人买一些保健品,然后在某某网上发现了黑枸杞,50g将近元。好贵啊,然后上网查了一下,果断放弃了,为啥呢?我来告诉你。
百科上宣称黑枸杞神效的理由主要是:“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游离氨基酸、有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生物碱、维生素C、B1、B2、钙、镁、铜、锌、锰、铁、铅、镍、镉、钴、铬、钾、钠等各种营养成分”“……尤其是原花青素超过蓝莓。这是迄今为止发现OPC含量最高的天然野生果实”。
然而黑枸杞中的花青素,并非灵丹妙药,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色素,它是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在不同的酸度和金属离子环境中,会吸收日光中不同波长的部分,从而使植物呈现红色、蓝色、紫色甚至黑色。目前宣称花青素的种种“功效”是从“抗氧化”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直接的临床试验数据。
当然,一般而言,人们通过食物摄入的抗氧化剂不大可能到“过头”的量。再考虑到蔬菜水果中含有的其他营养成分,多吃蔬菜水果对于多数现代人而言还是合理的推荐。但这不意味着值得花那么多钱去追逐它。即便是要追求花青素,茄子、蓝莓、红(紫)葡萄、甘蓝、等蓝紫色的蔬菜水果中,花青素的含量也很高。即使它们在含量上不敌黑枸杞,但它们可以很轻松愉快地大量食用,从而在总摄入量上秒杀对手。
吃辣椒能不能延长寿命我不知道,但肯定会辣“菊花”
还记得前两年《英国医学期刊》上刊登了一篇可能会让嗜辣者欢欣鼓舞的论文:来自中国、美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辣椒摄入量和死亡风险之间发现了负相关的关系,那么这些研究者做了什么?
他们在中国不同地区共收集了位成年男性和位成年女性的数据,并对他们进行了平均7年多的随访。除了收集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族史等基本信息以外,研究者还针对受试者吃辣的习惯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在问卷中,他们询问了受试者吃辣的频率,以及辣味食物的来源(鲜辣椒、干辣椒、辣酱等)。
在对不同吃辣频率样本的分析中,研究者发现,比起平均每周吃辣少于一次的人,几乎每天吃辣的人在研究期间的死亡率要低一些(相差14%)。研究者还对不同的死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常吃辣的人在癌症、心脏疾病和肺病方面的死亡率要低一些,而在卒中、糖尿病或是感染方面没有什么差异。
研究能说明什么?
对于这一研究结果,我们最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相关不代表因果”。虽然我们可以提出假设,认为辣椒和辣椒素可能会是有益健康、减少疾病的存在,但这样的流行病学研究即使经过严密设计,也还是无法直接证明这种假设成立。研究者也强调,这一结果不能直接被解读为吃辣椒可以延年益寿,其结果也需要在更多人群中进行检验。
说白了就是“吃辣椒不一定能延长寿命”
另外,对于大部分受试者,研究者只进行了一次吃辣频率的问卷调查,而在此后的数年中,受试者的饮食情况也可能出现变化。所以,专门为了健康、长寿而吃辣还缺乏足够证据支持。另外,吃辣也要考虑自己肠胃(以及菊花)的承受能力才行。
还在相信食物相克吗?
我们的爸妈,经常会在盆友圈里转发“哪些食物混在一起会相克”的流言,即使我怎么解释给他们,也不听,下面就用科学依据来说服他们。
流言破绽一:研究结论不支持“食物相克”论
年,我国生物化学家郑集曾经搜集了对“相克”食物,从中选出14对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遇到的组合,用老鼠、狗和猴子做实验。他本人和一名同事也试验了其中的7种组合。在食用24小时内观察实验动物和人的表情、行为、体温及粪便颜色与次数等,都很正常,没有中毒的迹象。在郑集试验的“相克”食物中,就包括螃蟹与柿子、大葱与蜂蜜。郑集碰巧是我国最长寿的科学家之一,活了岁。
流言破绽二:日常经验中,错把相关当成因果
流传甚广的“螃蟹和柿子同食会造成腹痛”的食物相克案例。螃蟹作为一种水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死亡变质,尤其是在缺乏快速运输工具和冷冻保鲜技术的过去。即便鲜活,若烹煮不彻底,螃蟹携带的致病菌仍然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引发腹痛。再看柿子,柿子含有较多鞣酸,在胃酸中会和蛋白质生成鞣酸蛋白,它会和果胶、纤维素黏在一起形成结石,这叫胃柿石症。吃生柿子,大量吃柿子,空腹吃柿子,都可能导致肚子疼。
当然,柿子和螃蟹吃一样容易肚子疼,因为螃蟹肉是蛋白质,不过牛肉,鸡肉,鸡蛋,统统都有蛋白质,甚至柿子本身也含有蛋白质。事实上,只要不过量吃柿子,把螃蟹彻底煮透,你自己对海鲜又不过敏的话,柿子和螃蟹一起吃是没有问题的。
“食物相克”几乎是所有“养生书籍”中的必备卖点,往往被包装成惊吓消费者的工具。它把饮食和健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简单化、教条化,会让消费者忽视营养学和食品安全中真正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关阅读:
天上龙肉没吃过,地上的驴肉已经把我香趴下了
又逮到一家隐藏在小胡同里的美食,连个招牌都没有,全靠缘分啊!
18块钱的自助餐,不吃撑不让走你怕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