奤腔奤韵新时期老奤人的生产风俗上

 

昌黎县地处滦河三角洲,山清水秀,有着广阔的沃野平川,为难得的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之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生活在这方景色秀美的土地上的“老奤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形成不少生产风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一系列有关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出台,全县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工商贸易兴旺,一些生产风俗随之发生许多变化。

农业生产风俗

    

昌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多方面的农业生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生产劳动习惯和风俗出现明显变化。

劳作方式昌黎农村的传统劳作模式,与北方大多数地区一样,是冬闲、春种、夏管、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主要从事的是个体劳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化,农民开始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尤其是在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之后,农业生产主要实行以生产队为单位的集体所有制的劳作方式,久而久之,产生各种弊病,“上班一窝蜂,干活糊弄工”的民谣,就是对当时劳作方式积习的讥讽。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不同形式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多年的集体劳作方式开始分解,劳作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逐渐高涨。“承包到家,点点开花。”年,全县农村推广土地包产到户,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劳动至此完全落实到户。以家庭为单位自主从事农业生产后,平原地区的农民主要种植粮食,逐步扩展到蔬菜、林果和牧业等生产;以果树生产为主的山区农民,也开始从事林木、牧业等生产。农村的生产经济发生变化后,逐渐出现各种各样的生产专业户和“种粮大户”、“养猪大户”等。劳作方式改为一家一户,农民不用天天下地干活,想方设法从事副业生产,兼顾猪、牛、羊等家畜养殖。在此期间,饲养貂、貉子等珍稀毛皮动物的经验产生后,养殖貂、貉子等珍稀动物的农户越来越多,在无形中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80年代中后期,实行粮、菜套种,特别小棚和大棚蔬菜种植得到发展后,不少农户的闲暇时光越来越少,“冬闲”也变成了“冬忙”。很多地方的农民为了脱贫致富,不分春夏秋冬,累死累活地劳作,多以“能干(活)多挣(钱)”为荣。进入9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牛、马等畜力的使用率越来越低,农用犁具和大、小车辆多被小型拖拉机和农用三马车等替代,不少地方的农民在春种秋收时,不再追着“日头”(太阳)跑,起早贪黑拼命劳作,而是多用资金雇用农业机械进行,逐渐用机耕、机收代替人力、畜力。这样,耕种大田的劳作模式不断简化,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农民不再是“累”字的代名词。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出现富裕以后,人们多到乡镇企业做工和到外地打工,或在本地经商做小买卖或开办商业摊点,有不少农民就此告别土地和农村,融入城镇和都市的生活。在农村一些地方,转租承包田的现象不断出现,一些承包大户雇工的情况也由个别走向一般,还有不少农户在农忙时或请亲友帮忙,或干脆雇人。这种劳作方式虽然也是“聚众”干活,但再也不是往日的集体生产了。时至90年代中后期,固守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锐减,不少地方种地者的年龄严重老化,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或经商,不再以能种田为荣,以能干农活为耀。

▲土地到户经营后的单独生产劳动

种田模式多年来,昌黎县农村主要流行春种秋收的种田模式,多采用一年一茬玉米、高粱或是小麦、玉米倒换两茬的传统种田方法进行农业生产。那时,种植的粮食、油料、经济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白薯、水稻、粳子、黍子、稗子、黄豆、红豆、绿豆和花生、芝麻、棉花、大麻等,形成的是一种几乎亘古不变的种田风俗。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种植自主权后,粮食作物逐渐改为以种植产量较高的玉米、小麦、水稻、白薯等为主,产量较低、不好出售的高粱等作物,及一些杂粮极少有人再种。花生产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棉花等经济作物却很少有人种植。年,距离昌黎县城很近的刘李庄农民套种粮、菜获得成功,带动了全县农村蔬菜生产迅速发展。以往,全县多数地区没有多少蔬菜种植面积,仅有栽植换茬白菜、萝卜的习惯,滦河沿岸地区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大田套种一些大蒜;另外,有一些零星菜园或是农家庭院种植数量有限的大葱、马铃薯、茄子、辣椒、黄瓜、韭菜、菠菜、胡萝卜、西红柿、芹菜、豆角和瓜类等应时蔬菜,主要供自己食用,少有销售。刘李庄的粮、菜套种经验推广后,不少地方的农田开始大面积使用地膜套种蔬菜,形成用套种的春茬种植的甘蓝菜垄,在玉米接近成熟期栽植芹菜、菜花等秋季菜的两茬蔬菜一茬粮三种三收立体种植模式,使农作物的生长季得到延长,粮、菜获得双丰收。这种农田,被农业部门称作“高效益农田”或亩可收粮千斤、可售菜千元的“双千田”。农民则称其为“土地生金田”,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新兴的种田模式,以能多种多收为本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一些地方的小棚和大棚设施蔬菜栽培面积日益增多,甘蓝、马铃薯、菜花,金瓜、香菜、洋葱、胡萝卜、黄瓜、韭菜、菠菜、西红柿、芹菜、辣椒等春提前、秋延后和反季节等蔬菜生产形成较大规模和影响,并出现了马芳营旱黄瓜等蔬菜新品种,由此,昌黎县变为远近有名的“蔬菜生产大县”,农村出现了不少种菜能人和“奇人”。在此期间,许多品种蔬菜的种植时序被打破,不少农民由“粮农”变成粮、菜兼营,或干脆变成“菜农”,形成不少新的种植模式和习惯。实行粮、菜套种和发展设施蔬菜后,科学种田蔚然成风,人们在种植套种粮、菜和栽植、管理小棚和大棚蔬菜时,开始主要使用除草剂灭草,不少农家的锄头逐渐成为闲置农具;农家肥的使用也越来越,化肥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一些催熟剂等化学药品也开始大量使用。在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品时,出现了一些滥用现象和恶俗。

林果栽培昌黎北部山区盛产苹果、葡萄、梨、桃、杏等水果,农业生产历来以果树栽培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果农分得果园开始精心管理,同时不断扩大各种水果的栽植面积。有了果树经营自主权之后,不少果农以多卖果、卖好果为荣,想方设法引进新的品种,对传统果树品种不断进行更新,大多数苹果由国光、胜利等品种更新为红富士等,葡萄主要增加在都市水果市场走俏的巨峰、红提、青提等品种,及凤凰51号等早熟品种,桃则主要更换为久保等新品种及一些晚熟品种。此外,不少果农还在增加果品售价上下工夫,想方设法进行玫瑰香、龙眼等葡萄冬储,以在春节期间作为礼品水果上市;还有的给一些快要成熟的苹果套上纸袋,晒出吉祥文字或图案以高价出售,称之为“晒字苹果”或“艺术苹果”,等等。久而久之,果树经营围绕市场转,形成不少新的栽培和管理方法。80年代中期,一些平原地区的农民眼热山区水果经济价值较高,盲目将农田改种桃树,形成“种桃热”(主要是桃树结果早、上市快),由于栽植技术欠缺,特别是平原土质与山区不同,结的果实虽然产量较高,但口感较差,卖不动,出现了卖桃难的现象。有几年,桃树生产过剩,桃的售价极低,农民又纷纷砍掉桃树,恢复粮食生产。期间,随着本地和外地果树幼苗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一些果农瞄准这一比较走俏的市场,专门从事果树幼苗生产、经营,出现“果苗”专业户。“要发财,种树苗”成为一种新的致富途径,有些长期经销果树幼苗的果农,利用昌黎县是“花果之乡”的名望,广扩苗源,注重引进和推广新品种,办起专门经销果苗的规模型企业,成为与全国各地水果产区联系的果苗经销商。进入90年代,昌黎县葡萄产区先后涌现几个主要经销新品种葡萄苗木的企业,有的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产生了较大影响。90年代中期,昌黎干红葡萄酒的销路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开,到处出现栽植酿酒葡萄热,作为“中国第一红”的诞生地,昌黎县最早栽植酿酒葡萄的一些果农抓住时机,以一根一元或五角的价钱,成捆成捆地出售带有根芽的酿酒葡萄枝条,形成一股大发销售酿酒葡萄苗木之财之风。设施蔬菜发展起来后,平原地区农民试身设施果树生产,大棚油桃、草莓等栽植在一些村庄形成规模,并出现品牌产品。90年代后期,全县大面积发展赤霞珠等酿酒葡萄栽植,熟练掌握酿酒葡萄栽培和管理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葡萄产区一些果农离乡背井,到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传授酿酒葡萄栽植技术,甚至承包当地新建的酿酒葡萄基地。还有果农不满足引进水果新品种,开始自己学习杂交、选育技术,致力于培育果树新品种。昌黎县城西张各庄一村的一位叫李绍星的果农,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师合作,育成金田美指、金田翡翠、金田蜜、金田红、金田玫瑰、金田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葡萄新品种,引起业内人士广泛







































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看最好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inggali.com/glxg/4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