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好生活就一定要逛菜场
市集曾是城市文明形成的开端,也是人们生活最贴地的一面,菜场永远比超市更富人味,向鲜活的菜场投入诚意,因为我们要向生趣致敬。
编辑:汪君艳文:陈小幺图:Gettyimages
汪曾祺曾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生之乐趣。这四个字不错。
不是吃的乐趣,是生趣。
你可以试试看陪家里55岁以上的主妇逛菜市,她一定是一进菜市就散发出了特殊气场,望闻问切杀价搭小葱香菜,一切都熟稔于胸不紧不慢,分钟下来,最好的金马影后也不会比她表演得更自然。
看菜市,便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百姓厨房,民间食俗(而超市却是几乎全世界都一样)。比如西南盛行的折耳根,到了广东沿海,普通的小菜市就鲜少有卖,并且几乎被归为妖器一类。
在越南,胡志明的边青市场(ChoBenThanh,也被译作边城市场、滨城市场)久负盛名。市场外一圈铺面,都是水果店,山竹、芒果等整整齐齐地高高垒起,一堆一堆似金字塔,有一种古里古怪的仪式感,看起来很讲究。
马来西亚的槟城,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在这里人群分明,各自聚居。光凭气味,你就知道走进了哪个族群的地盘,华人的菜市以广东、福建特色食品为主,烧腊或者炒粿条是一定有的;而只要闻到浓郁的檀香味以及咖喱气息,你就知道这里是印度人的聚集区,何况还有喧天的音乐声从影碟店传出来。
而台湾的传统菜市,则包含了夜市、服装摊、生活零碎物件等等所有的元素,因此你若在综艺节目上看到主持人取笑嘉宾“你这件衣服是菜市场买的吧”,也不必惊讶,传统的菜市场的确是有很多服装摊位的,售价低廉。而这样的传统菜市,近年来在大陆已经渐渐稀少。
厨房是一个家庭最隐秘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菜市依然是一个城市最鲜活的存在。一个城市的菜市,也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口味和食俗。
主妇的菜市是不问万里过好朝夕的脚踏实地,这是她向生活投的诚。她花几分心思挑拣芥菜与甘蓝,她就花几分心思与生活相濡以沫。
旅人的菜市是融入与旁观的无缝修行,在别人的城市过别人的生活,这多少有几分想象的成分在里面,但无碍他去完全体会一个城市鲜活的人情和油烟。
能到各地都把菜市逛得津津有味的,一定是舍得在尘世烟火上花心思的人,是对生活不乏慧眼的哲人。
不仅逛得有盐有味,还对各地菜市能摆道个一二三的,则是善于洞察的美学家。
向鲜活的菜场投入诚意。
因为我们要向生趣致敬。
延伸阅读
—
让生活与自然更接近:传统市场
—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也就是要把生活过好,一定要把“吃”这个环节顾好,可惜近年来经济发展太迅速,现代人的生活形态与大自然离得很远,人们每天住在高楼里如鸽子笼般的某一单元,吃的食物是食品厂大量生产之工业化产品或者是中央厨房真空包装在餐厅里加热后的裹腹餐,这种违反人性的饮食形态,像是一朵乌云渐渐的遮蔽了现代人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吃得好”已经变成很多人高不可攀的奢求。
|